跳到主要內容
課程教學與設計 / 經濟補充教材

貨幣與金融補充教材

 

(一)     貨幣的概念

 

 貨幣的意義與演進

意義

貨幣係指在一個經濟社會中,大家樂於接受,用以測定一般財貨價值的大小,作為實行交換媒介的一種特定財貨。簡言之,貨幣是一個經濟社會大眾所共同接受的支付工具。

演進過程

商品貨幣

以一般大眾樂於接受的商品為貨幣,如:珠寶、貝殼、象牙、皮革等,除了具交易媒介的功能外,亦具有直接滿足慾望的商品價值。

金屬貨幣

以金、銀、銅、鐵等金屬為幣材的貨幣,此時期容易因幣值與面值的不同而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紙幣

(不兌現紙幣)

以紙作為幣材的貨幣,這種貨幣的面額往往超過其幣材的價值,而紙幣之所以有價值,乃是因為政府法律賦予其強制流通的能力,故稱為法定貨幣、強制貨幣。

存款貨幣

指銀行或金融機構的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及活期儲蓄存款。工商業愈發達的國家,存款貨幣佔貨幣總額的比例愈高。

電子貨幣

指持有者向電子貨幣發行單位支付傳統貨幣,而發行單位將等值現金轉為數位訊號,儲存在虛擬貨幣上。如:7-11icash、台北捷運的悠遊卡。

 

貨幣的種類

以貨幣

型態區分

鑄幣

又稱硬幣,以金屬鑄造而成,有一定成色、形狀、大小、重量,並在上面鑄明一定價值的貨幣,通常用於小額交易及找零。

紙幣

目前各國所發行的紙幣皆為不兌現紙幣,為了強化民眾信心,發行時仍有黃金、白銀、外匯……等資產作為發行準備。

存款貨幣

由於支票存款的存款戶可以簽發支票來支付款項,而活期存款及活期儲蓄存款的存款戶可以利用存摺或金融卡隨時提領現金,故此三種存款也被視為貨幣,但在法律上不具強制流通的能力。

準貨幣

又稱「近似貨幣」,指具高度流通性的金融資產,包括: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外匯存款、郵政儲金、企業與個人持有的附買回交易餘額、外人持有的新台幣存款。

以法償

效力區分

無限

法償貨幣

法律上規定具有強制流通、無限償付能力的貨幣,受支付一方不可拒絕接受。如:新台幣一元以上的紙幣和鑄幣。

有限

法償貨幣

使用數量不得超過一定限度,如果超過時,受支付的一方可以拒絕接受。如:新台幣伍角每次支付金額不得超過壹百元。

以主從

地位區分

本位貨幣

為一國最基本的貨幣單位,如:我國的「元」、英國的「英鎊」。

輔幣

指本位貨幣以下的小額貨幣,如:我國的「角」、英國的「新便士」。

(二)物價、幣值與貨幣數量學說

幣值與物價的關係

1、幣值的意義:

   貨幣價值乃指貨幣購買力,即一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財貨數量。

2、貨幣與物價的關係:

   貨幣價值高:表示貨幣購買力強,故物價水準較低。

   貨幣價值低:表示貨幣購買力低,故物價水準較高。

1

3、幣值與物價的公式:

  

幣值高低與物價高低呈反方向、同比例的變動。

物價水準

   貨幣價值=

 

 

貨幣數量學說

意義:貨幣數量學說在闡述貨幣數量(M)與物價水準(P)之間呈同向變動關係,如:

增加貨幣數量會使物價水準上升。

種類:

學說

提出者

學說內容

現金交易說

古典學派

費雪

(1)     強調貨幣具有交易媒介的功能。

(2)     認為一經濟社會在一段期間內,所支付的貨幣總量等於同期內參加交易的各種財貨與勞務的價值。

(3)     交易方程式(費雪方程式):

MV=PTMV=PY

M:貨幣數量,V:貨幣流通速度,P:一般物價水準

TY:財貨與勞務的交易量(即總產出、總所得)。

(4) 在短期內VY不變下,貨幣數量(M)與一般物價水

    準(P)呈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動。

(5) 關係:△M%+△V%=△P%+△Y

現金餘額說

新古典學派

馬歇爾、

皮古、羅伯遜

(1)     強調貨幣具有價值儲藏的功能。

(2)     認為人們為了便利交易與儲存價值,手中會持有相當數量的貨幣,稱為「現金餘額」。

(3)     現金餘額方程式(劍橋方程式):

MKPTMKPY

K:現金餘額的比例(即保留現金餘額的時間長短)

TY:財貨與勞務的交易量(即總產出、總所得)

(4) 在短期內KY不變下,貨幣數量(M)與一般物價水

    準(P)呈同方向、同比例的變動。

 
 

1

 


V

(5) KV的關係:K

 

 

(三)銀行與存款貨幣的創造

           銀行的意義與種類

意義

乃指居於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之間,為了謀求自身利益,而經營信用授信的金融機構。

種類

依據我國最新銀行法的規定,銀行的種類分為以下三種:

商業銀行

專業銀行

信託投資銀行

 

 

銀行的業務

受信業務

意義:基於銀行自身信用而經營的業務。

項目:(1) 接受存款(最主要業務)。

          (2) 發行紙幣(中央銀行特有)、銀行卷、債卷。

          (3) 代理收付款項。

          (4) 順匯……等業務。

3、性質:屬於銀行的「負債」。

授信業務

意義:基於他人信用而辦理的業務。

項目:(1) 放款(最主要業務)。

          (2) 票據貼現。

          (3) 承兌。

          (4) 證卷投資。

          (5) 逆匯……等業務。

3、性質:屬於銀行的「資產」。

 

存款貨幣的創造

基本概念

原始存款(A):客戶以現金或支票存入銀行的存款。

引申存款:銀行經由放款、授信過程所創造出來的存款。

存款準備金:銀行吸收存款後,必須準備一筆現金以因應存款人隨時兌現的需

            求,此筆現金稱為「存款準備金」。

法定準備金:指銀行依照央行的規定所應提撥的準備金。

超額準備金:指銀行所保留的存款準備金超過法定準備金的部分。

關係:存款準備金=法定準備金+超額準備金

存款準備率:指存款準備金占銀行所收受存款總額的比率。

法定準備率(R):指中央銀行所規定的存款準備率。

超額準備率(E):指超額準備金占存款總額的比率。

關係:存款準備率=法定準備率+超額準備率

現金流失率(C):指貨幣從銀行體系流出後,沒有再回到銀行體系的比率。

意義

一般商業銀行在收到一筆原始存款後,除了保留一部分作為存款準備金外,其餘可用於放款與投資,經由存款準備率及銀行制度的功能,使銀行能創造出較原始存款若干倍的存款貨幣。

公式

1

R

1DA×

 

2、引申存款=DA

 

結論

法定準備率愈大,貨幣乘數愈小,則所創造的存款貨幣愈少。

現實社會的貨幣乘數通常比法定準備率的倒數小,原因如下:

(1)     銀行除法定準備率外,尚可能保有超額準備。

(2)     個人或企業在存款前,通常會保留一部分現金在手中,有現金流失現象。

(3)     大眾有部分的存款可能是定期存款或定期儲蓄存款。

(4)     銀行可能會有俗稱的「爛頭寸」(想貸而貸不出去的庫存現金)

當上述情況發生時,都會使貨幣乘數降低,貨幣創造作用變小。

範例引導

玉山銀行吸收客戶200萬元的支票存款,若法定準備率15%、超額準備率5%、現

10

30

流失率5%,試問:

800

4

(1)法定準備金=         元、超額準備金=            元。

600

(2)貨幣成=       、銀行體系所創造的存款貨幣=       

    引申存款=           元。

1

1

           (1)法定準備金=200萬×15%=30萬(元);超額準備金=200萬×5=10萬(元)

15%+5%+5

25

              (2)KM                                   4  D200萬×4800萬(元)

 

                     引申存款=800萬-200萬=600

 

 

 
 

 

 

           例題演練

           1、設銀行吸收客戶存款90萬元,若法定準備率25%,現金流失率5%,則銀行創造

1

1

1

                     的存款貨幣為多少?  300   元。

30

25%+5

RC

           DA×           90萬×              90萬×          300萬(元)

 

 

(四)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的意義與任務

意義

乃依據中央銀行法設立,由國家經營的全國金融機構的控制中心,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促進國家經濟利益為經營的目標。(目前中央銀行隸屬於行政院)

主要任務

代理國庫,為「政府的銀行」。

為貨幣市場的最後貸款者,為「銀行的銀行」。

發行貨幣,推行貨幣政策,為「發行的銀行」。

經管外匯準備,調節國際收支。

監督全國銀行業務,維護金融穩定。

 

           貨幣政策

意義

係指一國透過中央銀行,視全國的經濟情況,調節貨幣供給量(M)或利率水準(i),以達到維持經濟穩定與促進經濟成長的目標。

運用時機

剛經濟衰退、有失業現象時,央行應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使貨幣供給量

    增加,利率下降,以促進景氣復甦。

    M↑→i↓→I↑→Y↑、P

當景氣過熱、有通貨膨脹的現象時,央行應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使貨幣    

    供給量減少,利率上升,以穩定物價。

    M↓→i↑→I↓→Y↓、P

政策內容

主要的貨幣政策

三大工具

信用擴張M

信用緊縮M

(1)公開市場操作

買債券

賣債券

(2)存款準備率政策

降低法定準備率

提高法定準備率

(3)重貼現率政策

降低重貼現率

提高重貼現率

次要的貨幣政策:

(1)選擇性信用管制:屬於「質的管制」,較常見者如:證券信用管制、消費

                  者信用管制、不動產信用管制、分期付款頭期款管制等。

(2)郵政儲金轉存政策:因郵局只接受存款,不得進行放款。若將其吸收的存

                     款轉存一般銀行,則貨幣供給會增加。但若是轉存中

                     央銀行,則貨幣供給會減少。

    (3)外匯操作:央行買入外匯,會使信用擴張;央行賣出外匯,會使信用緊縮。

    (4)道德勸說:口頭要求各銀行配合央行貨幣政策的推行(下巴骨政策)。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