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鬼月迷思
隨著消費階層的年輕化,昔日「鬼月」(農曆七月)衝擊業績的現象已不若往日嚴重。各家業者為因應鬼月效應也紛紛在產品和廣告行銷上推陳出新,期望藉此來刺激帶動消費者需求,期盼在淡季中創造更多新商機。
業者表示,長久以來台灣的消費者市場存在著「鬼月恐懼症」,台灣人受到傳統習俗的影響,這段期間民眾多有「延遲購買」的傾向,特別是一些高度涉入的產品,如婚嫁的周邊產品(婚紗、喜餅業者等)、房地產、汽車及大型家電等耐久性消費財,成交量均較他月保守。
鬼月為國人的傳統習俗,即使是今日科技發達的商業社會裡,仍然或多或少左右消費者市場,然而避開鬼月毫不生產或中斷行銷,對業者也是大不智的作法,因此,逆勢操作善用鬼月的銷售契機,持續開創新的行銷策略,如增加廣告曝光率、製造話題性等以刺激購買慾,才能突破銷售淡季,開啟新契機。
從生活型態建立行銷概念
對於從事行銷的人而言,常常會去思考行銷策略的源頭在哪?消費者的生活型態是一個概念,可以做為策略方向和指導原則,也可用於解決行銷前端的問題,當我們在思考行銷問題時,要選擇適用的行銷企劃工具,先擬定此次行銷的概念,再執行4P、整合行銷傳播、品牌資料、市場區隔等策略,整體策略會比較清楚完整。
日本有很多綜合生活研究中心(PHP、三菱……),美國也有很多獨立專業的消費者概念顧問公司(爆米花報告、世代流行大調查、街頭觀察研究等),他們都提供了商品開發及行銷的概念來源。
例如喝左岸咖啡的人喜歡看HBO,以15~22歲的女性最多,她們通常喜愛自助旅遊,沉浸在法國式的浪漫氣氛中,且教育程度較高。在行銷策略中,這群人比較注重氣氛品味,可以結合遊學、集中媒體資源於外國影片,或利用電影院、便利商店做試飲活動。這正是由概念變成想法進而產生許多行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