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名稱 | 七、醉翁亭記 | 授課日期 | |||||||||
教材來源 | 三民版普高國文第一冊 | 教 師 | 簡君恬 | ||||||||
月 | 日 | 節 | 教 學 重 點 | ||||||||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簡介,並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 |||||||||||
二、講解課文主旨、特色及內容,並進行引導問答 | |||||||||||
三、講解課文結構、課文賞析,引導學生課後討論 | |||||||||||
四、延伸閱讀、議題思考、課後練習與活動 | |||||||||||
教學準備 | 教師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補充教材 | |||||||||
學生 | 課本、講義、學習單、文具 | ||||||||||
學 習 重 點 | |||||||||||
學習表現 | 2-Ⅴ-1以邏輯性語言精確說出各類文本的文體特質、表現形式與題材內容。 2-Ⅴ-2討論過程中,能適切陳述自身立場,歸納他人論點並給予回應,達成友善且平等的溝通。 4-Ⅴ-1認識六書的原則,了解字形、字音、字義的關係。 5-Ⅴ-1辨析文本的寫作主旨、風格、結構及寫作手法。 5-Ⅴ-2歸納文本中不同論點,形成個人的觀點,發展系統性思考以建立論述體系。 6-Ⅴ-3熟練審題、立意、選材、組織等寫作步驟,寫出具說服力及感染力的文章。 | ||||||||||
學習內容 | Ab-Ⅴ-2文言文的詞義及語詞結構。 Ab-Ⅴ-3文言文的字詞、虛字、古今義變。 Ac-Ⅴ-1文句的深層意涵與象徵意義。 Ad-Ⅴ-1篇章的主旨、結構、寓意與評述。 Ad-Ⅴ-4非韻文:如古文、古典小說、語錄體、寓言等。 Ba-Ⅴ-3寫作手法與文學美感的呈現。 Ca-Ⅴ-1各類文本中的飲食、服飾、建築形式、交通工具、名勝古蹟及休閒娛樂等文化內涵。 Cb-Ⅴ-2各類文本中所反映的個人與家庭、鄉里、國族及其他社群的關係。 | ||||||||||
教 學 目 標 | |||||||||||
一、了解歐陽脩的散文風格與地位。 二、認識雜記類文章的類型與寫作要領。 三、學習對景物特徵作具體的觀察與有層次的描寫。 四、學習身處逆境時能轉換心態、樂觀面對的開闊胸襟。 | |||||||||||
對應課綱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生命教育】 歐陽脩因為官正直、勇敢提出諫言而遭至貶官,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夠保有自己的立場,並以樂境處逆境。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挫折之事常有,但挫折並非不好,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是否能以正確的態度看待挫折、是否有較好的方法來面對適應挫折。 【戶外教育】 滁州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物產豐饒,文章中展現太守、滁人與環境友善共處的狀態。我們可以用這篇文章為例,教導學生:當我們走出戶外來到名山勝景之地時,如何欣賞大自然的美好風光,觀察靜態的四季景色、一天朝暮的景色,以及進行動態的禽鳥、遊人、遊記者本人行為的描述,最後以遊玩後的心情感受作結。 | ||||||||||
教學指導要點(活動流程) | 教學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
第一節課 一、課前引導 (一)根據學生國中時學過的歐陽脩的賣油翁,喚起學生對歐陽脩其人其文的印象。(參課堂旅行「課前引起動機」) (二)請學生分享遭遇挫折時的心情以及調適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二、題解 (一)介紹雜記類古文的特色 (參備課用書「雜記體古文介紹」) 1、臺閣名勝記 2、山水遊記 3、書畫雜物記 4、人事雜記 (二)介紹寫作背景:搭配影片【法律講堂(文史版)】大宋奇案:歐陽脩被誣陷案(上),了解歐陽脩遭貶的來龍去脈。 (參備課用書「寫作背景」) (三)講解文章主旨與特色 (參備課用書「關於醉翁亭記」) 三、作者 (一)作者生平簡介: (參備課用書「歐陽脩小傳」) (二)作者趣聞軼事 (參備課用書「歐陽脩事件簿」) (三)文學成就簡介 1、複習唐宋八大家與古文運動 2、歐陽脩對古文的貢獻 (參備課用書「歐陽脩與古文運動」) 第一節課結束 | 10分鐘 20分鐘 2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 | 能初步了解本課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及文學風格 | ||||||||
第二節課 一、課文講解 (段落提問參備課用書「課文引導問答」) (一)第一段:介紹醉翁亭的位置及命名由來。 ※段析:作者採用「剝殼見筍法」描寫醉翁亭的位置,從環滁皆山→西南諸峰→琅邪→讓泉→醉翁亭,場景由遠而近、由大到小逐步推移,最後將聚焦於「醉翁亭」。然後從建亭者引出命亭者,揭示「醉翁」之醉在於山水美景。 ※段落提問: 1、此亭取名「醉翁」的原因為何? 2、文中描寫醉翁亭的地理位置時,是由大而小逐步聚焦,這種寫作手法可以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二)第二段:分項敘寫山間早晚與四季不同的景色。 ※段析:承上段的山水之樂,並運用駢散交錯的語句,生動寫朝暮雲霧聚散、光線明暗的變化,與春花、夏木、秋霜、冬石四時佳景,讓人樂亦無窮。 ※段落提問: 3、文中分別選取哪些景物,來呈現朝暮及四季的景色變化? 4、「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所指之「樂」為何者? (三)第三段:寫滁人遊山與太守宴飲之樂。 ※段析:本段由山水之樂轉為敘寫人情之樂,依序刻劃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懽、太守醉,藉一連串的動態描寫具體呈現太守與民同樂的情景。 ※段落提問: 5、由文中哪些句子可看出滁州物產豐饒? 6、此段寫出滁人遊、太守宴、眾賓懽、太守醉四件事,請說明此四件事的欲點出的重點為何? (四)第四段:寫盡興而歸的情景,並點出太守「與民同樂」的胸襟。 ※段析:以「層層烘托」的筆法,總結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及太守之樂。先以禽鳥烘托人之樂,再以人之樂烘托太守「樂民所樂」的境界,展現太守的愛民之心。 ※段落提問: 7、「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句中「太守之樂」所指為何? 8、末段分層敘寫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及太守之樂,這樣寫的目的為何?又有什麼效果? 二、課後統整 (一)本文善用虛字,一共出現了二十一個「也」字和二十五個「而」字,讀起來有什麼效果? (二)本文章法極具特色,文章開頭及結尾都運用了「問答」法,請指出其文句,並說明作用。 第二節課結束 | 45分鐘 5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 | 能大致說明本課的主旨和特色,以及各段大意 | ||||||||
第三節課 一、課文賞析 (參課本「課文賞析」、備課用書「課文精粹鑑賞」或議起玩國文「深度探討」) 二、結構分析 (參備課用書「課文結構表」) 三、課後討論 (參課本「問題討論」、備課用書「問題討論參考答案」) 第三節課結束 | 20分鐘 10分鐘 2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其他輔助教材 | 能夠了解作品的章法佈局 能說明本課的寫作手法及分析內容 透過課後討論來檢驗所學 | ||||||||
第四節課 一、延伸文本 (一)閱讀文本 1、閱讀沈括夢溪筆談,認識筆記體在簡短的篇幅中,簡練平易的記事說理技巧。(參課外閱讀文選「第四課」) 2、歐陽脩題滁州醉翁亭,此詩與醉翁亭記寫作手法、風格差異甚大,可將兩者對讀、比較。(見學習講義「八、延伸閱讀」) (二)影片欣賞 播放影片【文茜世界周報】耶魯教授教快樂:培養正向習慣 扭轉大腦憂慮,觀賞影片介紹如何透過行為科學,幫助人們建立正向心理,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參備課用書「課文引導問答:延伸思考」) 二、實作演練 (一)課堂活動: 1、腦海中的藏寶圖:透過繪製記憶中別具意義的空間,連動空間、記憶與情感。(參課堂旅行小主題一) 2、小事裡的風景——風景裡的小事:請學生用手機拍下生活中值得記錄的景物,並搭配文字簡短說明照片主題及當時感想。(參素課達活動一) 2、跨科實作:歐陽脩用生動的文字介紹醉翁亭周遭的景致及人文活動,使人們彷若身歷其境。請學生模仿並創作一篇介紹在地名勝古蹟的旅遊文案。 四、議題討論 (一)生命教育:提供三種面對挫敗感的調適方法,引導學生適時放下情緒,排解內心的失落。(參議起玩國文「課後思辨、二」) (二)戶外教育:從生態美學的角度介紹自然之美,促進學生走出戶外,體會大自然的意趣。(參議起玩國文「課後思辨、三」) 第四節課結束 | 30分鐘 2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其他輔助教材 | 能夠藉由課外文本的閱讀與欣賞,從中去體會課文的核心概念,及不同文本與本課的異同之處 能夠透過活動實作,將課堂與生活連結 能夠藉由延伸議題的討論與思考,連結課文並培養對生活中議題的敏銳度 | ||||||||
授課時數:共四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