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名稱 | 十、現代詩選 | 授課日期 | |||||||
教材來源 | 三民版普高國文第三冊 | 教 師 | 簡君恬 | ||||||
月 | 日 | 節 | 教 學 重 點 | ||||||
一、介紹瘂弦與洛夫的文學風格與成就。 | |||||||||
二、講解課文、課文賞析。 | |||||||||
三、講解課文、課文賞析。 | |||||||||
四、講解課文、課文賞析。 | |||||||||
五、課文結構分析、課後討論、課後練習。 | |||||||||
教學準備 | 教師 | 課本、補充教材。 | |||||||
學生 | 課本、講義、學習單、文具。 | ||||||||
教 學 目 標 | |||||||||
一、認識瘂弦和洛夫的文學風格與成就。 二、學習人物詩與敘事詩的書寫技巧與表現手法。 三、了解創世紀詩社的成立、演變與文學主張。 四、了解超現實主義在臺灣現代詩史的發展與影響。 五、涵養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之情,並思考在面對兩難處境時,如何妥善抉擇。 | |||||||||
教學指導要點(活動流程) | 教學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
第一節課 一、關於瘂弦 (一)瘂弦事件簿 (二)瘂弦的詩歌特色與成就 二、寫作背景 三、坤伶的地位 第一節課結束 | 20分鐘 20分鐘 1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 | 能說出瘂弦的創作風格及文學地位 能了解本課的寫作背景 | ||||||
第二節課 一、課文講解-坤伶 (一)第一段:概括坤伶年少流落的淒苦身世。 段析:以「淒然的韻律」為坤伶的生命基調定音,表現其悲苦的命運。 (二)第二段:勾勒坤伶惹人憐愛的嬌柔外形。 段析:透過雙臂、髮髻的局部描寫,使坤伶的容貌更引人神往,同時以簡筆點染時空背景,使場景瀰漫古典氛圍。 (三)第三~四段:帶出坤伶「玉堂春」的舞臺及演出情形。 段析:運用唱詞及﹁枷﹂的雙重指涉,疊合飽受束縛的戲中角色與戲外人生,隱然揭示坤伶的生命經歷;並透過臺上坤伶與臺下觀眾的對照,凸顯坤伶在當時社會的卑微。 ※修辭:雙關 (四)第五段:反映坤伶受流言紛擾、四處流落的處境。 段析:從坤伶身上轉移到外人對她的評價,一方面表現世人對坤伶的觀感,一方面也暗示坤伶依舊飄零。 (五)第六段:總結坤伶受盡鄙夷的悲涼人生。 段析:詩末未提及坤伶自身心境或後續發展,僅用前後呼應的方式再次強調坤伶一生的「淒然」,留下悵然餘韻。 二、課文賞析 (見教師手冊「賞析」) 三、課後討論 (見課本「問題與討論」) 第二節課結束 | 30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 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 | 能說明本課的重點文意句意及修辭 能理解本課的內容與寫作手法 | ||||||
第三節課 關於洛夫 (一)洛夫事件簿 (二)洛夫的詩歌特色與成就 二、寫作背景 三、課文講解-愛的辨證 (一)第一段:描寫尾生即將遭大水淹沒,卻絲毫不受動搖,堅定守約,等待女子。 段析:首三行透過膝、腹、喉嚨的鏡頭推移,表現水位上漲的程度,強化大水愈淹愈高的危機感。詩人引領讀者的目光上移,聚焦於水面上的雙眼,又隨其視線聚焦於小徑,營造屏息等待的情境。 第三節課結束 | 20分鐘 10分鐘 20分鐘 | 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 | 能說出洛夫文學地位及作品特色 能說明本文的寫作手法及內在意涵 | ||||||
第四節課 一、課文講解 (一)第二段:描寫尾生的屍體在水中繼續等待,度過漫長的歲月。 段析:詩人以超現實的想像,將日、月的升降與屍體的膨脹結合,呈現隨著時間流逝屍體上的變化;水中生物的陰冷意象,則凸顯出尾生在水中幽幽等待的處境。 (二)第三段:以抒情口吻表達無論遭遇任何考驗,都將堅守誓約的決心。 段析:合「抱柱而亡」的情節,透過尾生感性的獨白,展現無畏於水火侵襲的堅貞愛情,情感濃度達到最高點。 (三)第四段:描寫尾生在等待中想像女子赴約的畫面,並回憶兩人的浪漫過往。 段析:式二開頭點出風急雨驟的背景,隱然暗示大水將至,接著以「雲彩」、「小傘」、「叮噹的誓言」等明亮歡快的意象,渲染尾生的愛情記憶與美好想望。 (四)第五段:描寫大水洶湧而至,尾生感到恐懼,身心皆寒冷而空虛。 段析:用比式一更凶險、危急的方式描寫大水來襲,而尾生的心理狀態也與式一形成對照,不僅感受到死亡的真實,也認清現實的嚴峻,開始出現「保全生命」與「堅守愛情」的掙扎。 (五)第六段:描寫尾生放棄誓約、上岸離去,但仍期待未來有機會再續愛情。 段析:藉「篤定你是不會來了」、「非我無情」等宣言確立尾生的立場,暗示現實戰勝了愛情;並透過開放式的結局,傳達只要生命尚存,愛情依舊可能延續的理性價值。 第四節課結束 | 15分鐘 20分鐘 15分鐘 | 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 | 能說明本文的寫作手法及內在意涵 | ||||||
一、課文賞析 (見教師手冊「賞析」) 二、課後討論 (見課本「問題與討論」) 三、課後練習 (見習作「第十課」) 第五節課結束 | 15分鐘 15分鐘 20分鐘 | 能理解本課的內容與寫作手法 藉由測驗驗證所學 | |||||||
授課時數:共五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