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課程教學設計 / 自編教材-試卷 / 校內第一次模擬考試題

桃園市新興高級中學112學年度第一學期   校內第一次模擬考試題

考試科目:國文              考試範圍:第一冊

命題教師:簡君恬老師        適用班級:職科三年級

審題教師:徐泰琳老師

                    座號:          姓名:

成  績

 

 

一、單選題 (38 題,每題 2 分,共 76 )  

1.這段文字的空格處,依序應填入何種造字原則?

文字方塊: 「齒」的甲骨文字形是□□字,看起來像張口見齒的樣子。小篆字形在上部增加了「止」字,用「止」表示聲音, 至此變成了□□字。         (A)象形/會意

(B)指事/形聲

(C)指事/會意

(D)象形/形聲

2.如右圖所示,為三者的交集,為兩兩的交集。下列古典名篇的敘述,何者最不適當?

(A)蘇軾〈赤壁賦〉符合④       

(B)范仲淹〈岳陽樓記〉符合

(C)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符合②  

(D)歐陽脩〈醉翁亭記〉符合

3.王同學將甲~己六部典籍,填入按「作者」、「經書子書」、「史書」分類的交叉查詢表,其中位置正確的典籍為何? (A)甲己  (B)乙丙戊  (C)甲丙丁己  (D)乙丁戊己

 
 

 

作者

集體作者

單一具名作者

 

經書子書

語錄體

甲、《論語》

乙、《荀子》

專題論述

丙、《孟子》

 

 

史書

編年體

丁、《戰國策》

 

紀傳體

戊、《左傳》

己、《史記》

註:「語錄體」是將對話紀錄直接呈現,「專題論述」為一篇論一主題,通常主題即是篇名。

 

 

 

 

 

 

 

 

 

 

 

4.下列有關年齡的詞彙,若由幼至長排列順序是:甲、束髮 乙、弱冠 丙、總角 丁、黃髮 (A) 甲丁丙乙  (B)甲乙丁丙  (C)丙甲乙丁  (D) 丙乙丁甲

5. 下列寫景文字,採用由大而小,由遠而近,先泛寫而後局部特寫之技巧的是:  (A)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B)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C)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D)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 不與培塿為類。

6.各選項「 」中的字詞,前後意義相同的是: (A)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B)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D)「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

7.孔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與話中理念最接近的是:  (A)為人謀而不忠乎  (B)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C)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D)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8.諸子百家各有不同的政治思想,也各自描繪不同的理想世界。描繪儒家理想世界的句子是:  (A)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B)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C)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D)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9.新詩創作有所謂「縱的繼承」和「 橫的移植」。「縱的繼承」,係指鎔鑄古典意象而轉化出現代詩情。下列詩句,具有這種特質的是:  (A)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不是先知,沒有半個字的嘆息  (B)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高力士羞憤的手裡,/人卻不見了  (C)思想的弓拉動時間的小提琴/韋瓦第的《四季》/明媚了我窗前的風景  (D)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10.鄭愁予〈錯誤〉:「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美麗的錯誤」藉邏輯的「矛盾」產生強調效果。下列文句沒有運用此技巧的是: (A)紅花還得綠葉相襯  (B)拾回一片沒有黎明的早晨  (C)我們何其大方的吝嗇  (D)只有我傾聽一街震耳欲聾的寂靜

11.文句中的語氣,分為祈使、反詰、推測、感嘆等語氣,下列何者為推測語氣? 甲、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乙、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丙、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丁、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戊、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  己、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A)甲丁己  (B)乙丙  (C)丙戊己  (D)丁戊

12.關於〈長干行〉與〈飲馬長城窟行〉詩句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暗指丈夫遠去之後,思婦不諳家事,青苔雜生  (B)「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是指思婦想像和丈夫一同化為蝴蝶,雙宿雙飛  (C)「青青河邊草,緜緜思遠道」以青草綿延不絕表現對於丈夫的相思之情不斷  (D)「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感嘆時光流逝,人事已非,夫妻之情感已不在

13.若以現代書信格式幫史可法寫信給左光斗,下列用語何者正確?

選項

提稱語

問候語

末啟詞

(A)

足下

敬請 福安

敬稟

(B)

崇鑒

敬請 臺安

手書

(C)

硯右

順頌 時祺

頓首

(D)

函丈

恭請 誨安

敬上

14.關於樂府詩、古詩、近體詩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選項

體裁

樂府詩

古詩

近體詩

(A)

起源

多來自文人創作

多來自民間

五言絕句:源於五言古詩

七言絕句:源於南北朝樂府小詩

(B)

格律

不限平仄、可換韻、入樂可歌

不限平仄、可換韻、

入樂可歌

限平仄、不可換韻、

入樂可歌

(C)

句式

多五、七言

多長短句

絕句:四句;律詩:八句

(D)

風格

風格主遒勁

風格主典雅

唐詩:重抒情;宋詩:重說理

15.

 

閱讀下文,回答16-18題。

 

陸游粥品私房筆記

烏豆粥

用新好大烏豆一斤,炭火鬻一日,當糜爛。(此時)可作三升米粥,至極熟,下豆,入糖一斤和勻,又入細生薑棊子四兩

地黃粥

用地黃二合,候湯沸,與米同下。別用酥二合、蜜一合,炒令香熟,貯器中,候粥欲熟乃下。

枸杞粥

用紅熟枸杞子,生細研,淨布捩汁,每粥一椀用汁一盞,加少煉熟蜜乃鬻。

 

 

 

 

 

 

 

 

 

    陸游是一位高壽的詩人,注重養生。他主張「若偶食一物多,則當減一物以乘除之,如湯餅稍多,則減飯」,又認為「養生所甚惡,旨酒及大肉」,提倡「食淡百味足」。不過,陸游的體質並不好,他曾提到自己「不堪酒渴兼消渴」。古人所說的消渴,即今日所稱的糖尿病。陸游的牙齒也不好,有〈齲齒〉等一百多首與牙病相關的詩。其實,血糖控制不好的人,不但容易蛀牙,也會增加牙周破壞的程度,陸游晚年詩句「一齒屢搖猶決肉」、「欲墮不墮齒更危」,顯示他可能深為牙周病所苦。或許正因如此,陸游特別喜歡吃粥。他在〈薄粥〉詩力讚食粥能讓「饑腸且免轉車輪」,又於〈食粥〉詩說:「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晤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宛丘」即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寫過一篇〈粥記贈潘邠老〉,認為食粥可以延年。據說陸游晚年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熬粥,熬好後喝一碗,再睡個回籠覺,「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樂也」。(改寫自譚健鍬《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

 

文字方塊: 掌握低GI飲食,遠離糖尿病! 升糖指數(GI):是指食用食物後2小時內血糖增加值與基本值的比較。它顯示食物經腸胃道消化後產生的醣分所造成血糖上升的速度快慢。食物的GI值愈高會讓血糖上升的速度愈快。    

 

影響食物GI的因素

食物營養素

蛋白質或脂肪類食物消化程序較複雜,GI值通常較精緻澱粉類低。

食物型態

稀爛、切碎的食物容易吸收,GI值較高。

纖維含量

纖維量愈高,GI值愈低。

烹調方式

澱粉經長時間烹煮而糊化,GI值較高。水煮的GI值低於炒、煎。

食物搭配

GI食物和低GI食物搭配食用,可平衡GI值。

16.依據資料甲,關於陸游的煮粥祕訣,下列敘述最適當的是:(A)以烏豆、枸杞煮粥,烏豆和枸杞均須預先處理備用  (B)煮粥時間長短,依序為地黃粥>烏豆粥>枸杞粥  (C)以地黃、枸杞煮粥,均須在起鍋後另加以蜜炒製的配料  (D)烏豆當於冷水時與米同煮,地黃則須待水沸後方與米入鍋

17.依據資料甲、乙、丙,關於陸游食粥與健康的敘述,最適當的是:(A)陸游曾向張耒求得煮粥筆記,鑽研粥品養生之道  (B)加糖會讓陸游的粥品GI值上升,但長時間熬煮可減低粥品GI  (C)吃粥兩小時內血糖波動小,能讓陸游的回籠覺睡得安穩  (D)陸游吃粥雖可使牙齒免於咀嚼,卻不利於血糖控制

18.若陸游想控制血糖,則依據資料丙,對1 2 兩項調整方式,最適當的判斷是:1 每餐多吃一碗白飯,少吃一碗塊狀肉類。2 每餐少吃一碗清粥,多吃一碗高纖蔬菜。

(A)1 2 皆正確  (B)1 無法判斷,正確  (C)1 錯誤,2 正確  (D)1 錯誤,無法判斷

 

▲閱讀下文,回答19-20題。

    枯山枯水庭園以砂石為主,但是幾乎每一方石庭都缺少不了綠色的點綴。談及日本庭園之綠意,除了草木之外,青苔也是構成的一大要素, 甲 ,尤其是京都的庭園,如果沒有青苔,勢將減色不少。苔本是繁殖於地面的一種蘚類植物,只要氣候低濕,可以不種自衍。但是日本的庭園崇尚蒼老之美, 乙 ,因此它也就變成了代表庭園歷史的一種標誌了。由於苔本身具有一種厚重的質感,其色雖濃翠,卻不綺豔, 丙 ,加以苔本身所給予人時間之聯想, 丁 ,所以在文學上,任何一個名詞,只要冠以「苔」字,立刻能造成蒼涼悲寂的效果,如「苔階」、「苔徑」、「苔井」、「苔池」。而當你面對京都的苔庭時,這蒼涼悲寂的情調就更具體的呈現在眼前了。(改寫自林文月〈京都的庭園〉)

19.依據文意,「而青苔非歷時長久不能蔓衍」應填入:(A)  (B)  (C)  (D)

20.上文有關「苔」的敘述,最適當的是:(A)庭園設計者藉衍生的文學意象營造悲戚感  (B)容易生長因而成為打造庭園最主要的元素  (C)經過氣候與時間醞釀,形成庭園蒼寂的況味  (D)濃翠亮麗點綴暗沉砂石,凸顯庭園色澤對比

 

▲閱讀下文,回答21-22題。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未經破壞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可以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渾淹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

    花的美在於它的無中生有,在於它的窮通變化。有時,一夜之間,花拆了,有時,半個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於那份不可思議。我喜歡慎重其事地坐著看曇花開放,其實曇花並不是太好看的一種花,它的美在於它的仙人掌的身世的給人的沙漠聯想,以及它猝然而逝所帶給人的悼念,但曇花的拆放卻是一種扎實的美,像一則愛情故事,美在過程,而不在結局。有一種月黃色的大曇花,叫「一夜皇后」的,每顫開一分,便震出轟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蕊絲,頓時也就跟著一震,那景象常令人不敢久視──看久了不由得要相信花精花魄的說法。

    我常在花開滿前離去,花拆一停止,死亡就開始。

    有一天,當我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以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為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知道每一夜花拆的音樂。(張曉風 花坼)

21.作者以「拆」作為花開時的意象是因為:  ()花開的神祕未可知,一如包覆的物品一般,未拆之前無法得窺全貌  ()花開之後就如拆過的信沒有神祕性  ()花的生命就如待猜測的情人的心  ()猜測花朵的全貌非人力所能為

22.下列何者的摹寫方式為視覺兼具聽覺之法?  ()有時,一夜之間,花拆了,有時,半個上午,花胖了,花的美不全在色、香,在於那份不可思議  ()花蕾是胎兒,似乎渾淹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己  ()我喜歡慎重其事地坐著看曇花開放,其實曇花並不是太好看的一種花  ()有一種月黃色的大曇花,叫「一夜皇后」的,每顫開一分,便震出轟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蕊絲,頓時也就跟著一震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23-25題。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 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 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 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節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一路鮮雲雜彩霞,漁舟遠遠逐桃花。漸入空濛迷鳥道,寧知掩映有人家。龐眉秀骨 爭迎客,鑿井耕田人世隔。不知漢代有衣冠,猶說秦家變阡陌。石髓雲英甘且香,仙翁 留飯出青囊。相逢自是松喬侶,良會應殊劉阮郎。(節自權德輿〈桃源篇〉)

 

鳥道:狹隘險絕的山路。松喬侶:傳說中的仙人赤松子、王子喬。 劉阮郎:傳說東漢時,劉晨、阮肇上天台山採藥,迷路,遇二女, 殷勤款待兩人。半年後,因思鄉而求歸,至家,子孫已歷七世。

23.下列關於〈桃花源記〉和〈桃源篇〉的文句解釋,何者正確?  (A)〈桃花源記〉的「阡陌交通」,意近於〈桃源篇〉的「鑿井耕田」  (B)〈桃花源記〉的「黃髮垂髫」,意同於〈桃源篇〉的「龐眉秀骨」  (C)〈桃花源記〉的「便要還家」,意近於〈桃源篇〉的「寧知掩映有人家」  (D)〈桃花源記〉的「設酒、殺雞、作食」,意同於〈桃源篇〉的「石髓雲英甘且香」。

24.下列關於〈桃花源記〉和〈桃源篇〉的比較,何者錯誤?  (A)〈桃花源記〉和〈桃源篇〉皆謂桃花源為與世隔絕之境  (B)〈桃源篇〉認為居桃花源中者為神仙,〈桃花源記〉無此想法  (C)〈桃花源記〉將故事背景設在晉代,〈桃源篇〉將故事背景改為漢代 (D)〈桃源篇〉未述及〈桃花源記〉「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情節。

25.〈桃源篇〉較〈桃花源記〉多出「一路鮮雲雜彩霞」、「漸入空濛迷鳥道」的描寫, 添加這樣的描寫,最可能具有下列何種作用?  (A)烘托桃花源為渺遠絕美的仙家異境 (B)說明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C)強調桃花源中之人為避秦亂、冒險入山的艱辛  (D)為漁人入桃花源後「大驚」、「嘆惋」預設反襯伏筆。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26-27題。

閱讀韓愈〈師說〉中甲、乙二段,回答問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26.依據上文,下列闡釋正確的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謂人皆不免有惑,故須從師以解惑  (B)「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謂無論少長均應學習師道  (C)「聖人無常師」,謂聖人的教育方法異於一般教師,因此能啟迪後進  (D)「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謂郯子等人的學生不如孔子弟子優秀

27.依據上文,最符合韓愈對「學習」看法的是:(A)只要有心一定能聞道,學習永遠不嫌遲  (B)智愚之別會影響學習,故聞道有先有後  (C)學無止境,自少至長都應該精進地學習  (D)尊重專業,擇師學習不需計較身分年齡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28-29題。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脩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28.甲文中總結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及太守之樂,下圖最接近三者關係的是:

 

29.下列敘述,說明正確的是:

(A)兩文都呈現出身為知識分子應有的自覺高度  (B)兩文都展現出喜怒不形於色,不受外在環境或己身遭遇影響的定力  (C)乙文「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斯人」與甲文中「人知從太守遊而樂」的主詞是同種人  (D)甲文「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即乙文的「進亦憂,退亦憂」,呈現出官民同樂情況

 

▲閱讀下文,回答第 3031

    往昔「富貴」指的是錦繡華服,而今「貧褸」卻不是寒酸窘絀。衣服上的窟窿可以是品味的象徵,一襲波希米亞黑的極簡美學,美得有殘缺,美得不規則不對稱,才是美得傲世獨立。要探討此種「襤褸相」,不能不提八〇年初在巴黎一炮而紅的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她以衣飾結構的突兀與布料創新震驚時裝界,尤其是最早的一件窟窿毛衣,讚者譽為日本核戰終結、浩劫美學的代表,譏者則比做流浪街頭的乞婦丐兒。然此窮非彼窮、此破非彼破,川久保玲的「破」是反機械文明的一致性與完美追求, 標榜有深度的返璞歸真,水清見底的色境,空山靈雨的意境,不是肉體的衣服,而是心靈的衣服。「從零開始」是她至信不移的座右銘於是川久保玲的衣服有「清貧」的哲學實踐,清心寡慾;川久保玲衣服的售價也水漲船高,多了好幾個零。(改寫自張小虹〈末世紀的襤褸美學〉)

30.依據上文,關於川久保玲襤褸美學的敘述,何者正確?

(A)依隨八年代主流美學  (B)標榜色調斑駁的頹廢風  (C)寓含對機械文明的反思  (D)引發日本服飾漲價風潮。

31.依據上文,何者最接近川久保玲「從零開始」的理念?

(A)齋心滌慮,回復本真  (B)調節貧富,消解對立  (C)始於無瑕,止於至善  (D)材質環保,設計簡約。

 

▲閱讀甲、乙二文,回答第 3235

   

同樣是命運之神,〈少司命〉比「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的〈大司命〉更貼近尋常兒女的悲歡人生。詩中巫對神的追求,極盡低迴婉轉、纏綿悱惻。她尤其喜愛「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句,彷彿茫茫人海藏著看不見的線索,那命中注定要經歷情事的兩人,無須繁複的鋪排、費盡唇舌的鼓吹,於滿堂人群之中,一見鍾情。(簡媜《我為你灑下月光》)

 

   

少司命祠前臨汩羅江處搭起一座高臺,高臺對岸是祭壇,人群圍在四周恭敬奉上祭品。兩邊樓船各一,左為男祝,右為女祝。羋月與黃歇各自上了樓船。當羋月換好荷衣,頭戴蘭冠,樓船已馳近高臺。

 

羋月率眾女拾階而上,對面黃歇也率眾男登臺。羋月與黃歇雖然情愫暗生,卻從未似這般站在人前,她且畏且喜,內心複雜萬分。巫祝們就位後,齊聲歌舞迎神:「秋蘭兮蘼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高臺蘭蕪香氣瀰漫,華服男女揮灑繽紛落英,如仙如幻。之後是由貴族男女扮演的大司命與少司命降臨人間:「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原本遙遙相對的羋月與黃歇,在眾人簇擁下緩緩走近,長袖相合,四目含情,當真是「獨與余兮目成」。瞬時她覺得與他宛如天上神祇,相遇相知,塵世紛擾不過是過眼雲煙。

人群中,秦王駟也遠遠看著。他雖來得晚些,卻正趕上「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這一節。他沒想到九公主跳祭舞竟有神靈附體般的魔力,與先前判若兩人, 萬物彷彿因她而失色。他心底湧上一個念頭:「若這次聯姻楚國的公主是她便好了」。(改寫自蔣勝男《羋月傳》)

32.甲文末尾的□□□□,若上承「忽獨與余兮目成」敘寫,最適當的詞語應是:

(A)一親芳澤  (B)一見鍾情  (C)一顧傾城  (D)一唱三嘆。

33.依據乙文的描寫,下列圖示何者正確?

(A)                                       (B)

 

 

 

 

(C)                                         (D)

 

 

 

34.依據甲、乙二文,對於的研判應是:

由甲文「詩中巫對神的追求」與乙文「齊聲歌舞迎神」可推知:〈少司命〉詞句會以巫祝口吻,表達對神的傾慕。

在乙文描述的祭典中,由羋月扮演巫祝,對黃歇扮演的神表達傾慕之情。

(A)①皆正確  (B)①皆錯誤     (C)①正確,錯誤  (D)①錯誤,正確。

35.甲、乙二文皆引用「忽獨與余兮目成」,藉古典文學經營美感。關於二文運用此句的解讀,最不適當的是:(A)甲、乙二文皆從「忽獨與余兮目成」過渡到情竇敘寫(B)甲文藉「她」熟誦此句,表達愛情受命運擺布的感傷(C)乙文藉祭典中唱到此句,呼應羋月黃歇早已互有好感(D)乙文藉秦王駟聞見祭典唱到此句,觸發心儀羋月之情。

 

▲閱讀下文,回答第 3638

    三月,日漸高漲的溪水,擦亮了泥土的眼睛;春歸的燕子,於天空寫著十四行詩; 隱藏防風林的斑鳩,對唱濃濃的戀情;成群的野狗,追噙遍地春光;流過嘉南平原的圳水,似如莊稼漢的雙眼,又漲滿了迫切,喚牛操犁,翻耕著希望;穿越田野的那雙芒鞋,開始沾滿了不說話的泥土。

    未曾離開過鄉關的父老,祭過了春牛,拜過了土地公,便往自己的田地出售臂力。揮動的鋤頭,深深地嵌下一行行的勞力,雖然一粒米百粒汗,但是為了秋收,從不計較汗水的多寡。已是千萬遍的呼喚,杜鵑飲泣了整個三月,翻耕過的土地──西邊的田插下秧苗,東邊的田埋下蔗苗,扶犁操耙的莊稼漢,滿口三字經,從田頭罵到田尾, 催促著田中的水牛快快走。莊稼漢尾隨牛後的腳印,深深地印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 土地上的禾物是親手所植,天天巴望著快快長大。

    縱然暮春三月,鶯飛草長,但是唯一忘不了的是禾物的脈搏,心跳隨著禾物的顏色而時緩時急。放水哦!熱情奔放的春水隨著嘉南大圳豪邁地流進田裡,日日在田地忙碌的莊稼人,腳上的芒鞋賣力地嚷呻著:泥土最不會說謊話。

莊稼漢種下滿田希望,便天天仰望天空的容顏,默默地在心裡向神祇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改寫自羊子喬〈春耕〉)

36.者最符合上文敘寫要旨?(A)農為邦本,食為民天  (B)耘鋤是務,望其繁滋  (C)穡事不易,物力維艱  (D)穀登四野,玉粒爭收。

37.於上文的解說,何者正確?(A)「芒鞋沾滿了不說話的泥土」意謂莊稼漢忍氣吞聲地生活  (B)「未曾離開過鄉關的父老」意謂莊稼漢有著安土重遷的性格  (C)「滿口三字經,從田頭罵到田尾」意謂莊稼漢經常抱怨上天不公  (D)「心跳隨著禾物的顏色而時緩時急」意謂莊稼漢難以選擇作物品種。

38.於上文寫作手法的敘述,何者錯誤?(A)「春歸的燕子」至「追噙遍地春光」有三組形式相似的文句,也運用擬人手法  (B)「往自己的田地出售臂力」、「不計較汗水的多寡」,以「臂力」、「汗水」借指「辛勞」  (C)「縱然暮春三月,鶯飛草長,但是唯一忘不了的是禾物的脈搏」,以春景之美襯托莊稼漢只關心農作  (D)「天天仰望天空的容顏,默默地在心裡向神祇祈求」,既是對偶句,也將「天空的容顏」比喻為「神祇」。

 

 

 

二、寫作測驗( 24 )

范仲淹的理想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歐陽修的理想是「與民同樂」。每個人對於自己或社會國家都寄予「理想」。請以「理想」題目,抒發自己的志向與胸懷。

 

【寫作引導】

1、人生的生命理想是什麼?

2、說明實踐理想的方法。

3、文末可以描述對理想實踐後的企盼。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