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名稱 | 一、桃花源記 | 授課日期 | |||||||||
教材來源 | 三民版普高國文第一冊 | 教 師 | 簡君恬 | ||||||||
月 | 日 | 節 | 教 學 重 點 | ||||||||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簡介,並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 |||||||||||
二、講解課文主旨、特色及內容,並進行引導問答 | |||||||||||
三、講解課文結構、課文賞析,引導學生課後討論 | |||||||||||
四、延伸閱讀、議題思考、課後練習與活動 | |||||||||||
教學準備 | 教師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補充教材 | |||||||||
學生 | 課本、講義、學習單、文具 | ||||||||||
學 習 重 點 | |||||||||||
學習表現 | 2-Ⅴ-2討論過程中,能適切陳述自身立場,歸納他人論點並給予回應,達成友善且平等的溝通。 2-Ⅴ-6關懷生活環境的變化,同理他人處境,尊重不同社群文化,做出得體的應對。 4-Ⅴ-1認識六書的原則,了解字形、字音、字義的關係。 5-Ⅴ-6在閱讀過程中認識多元價值、尊重多元文化,思考生活品質、人類發展及環境永續經營的意義與關係。 | ||||||||||
學習內容 | Ac-Ⅴ-1文句的深層意涵與象徵意義。 Ad-Ⅴ-1篇章的主旨、結構、寓意與評述。 Ad-Ⅴ-4非韻文:如古文、古典小說、語錄體、寓言等。 Ba-Ⅴ-1順敘、倒敘、插敘與補敘法。 Ba-Ⅴ-2人、事、時、地、物的細部描寫。 Ba-Ⅴ-3寫作手法與文學美感的呈現。 Cb-Ⅴ-2各類文本中所反映的個人與家庭、鄉里、國族及其他社群的關係。 Cc-Ⅴ-2各類文本中所反映的矛盾衝突、生命態度、天人關係等文化內涵。 | ||||||||||
教 學 目 標 | |||||||||||
一、認識陶淵明的生平及作品風格 二、了解桃花源的情境及其象徵意義 三、學習白描手法及完整敘述故事的寫作技巧 | |||||||||||
對應課綱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生命教育】 陶淵明生逢民不聊生的亂世,所以他只求衣食無虞、安居樂業,擁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現今我們生活在科技發達、醫療進步的社會,享有豐厚的物質條件及便捷生活,人權受法律保障,沒有迫切的生命威脅,生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所謂的「幸福生活」及「理想世界」究竟是什麼面貌?人們對理想世界的憧憬,是否投射了對自我現實環境的不滿。 【人權教育】 桃花源中人因為不堪暴政而逃離原鄉,並攜手打造一個安寧和平、沒有貧富差距及政權壓迫的社會。現今聯合國所制訂的兩公約(即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的簡稱)也有類似的理念,強調人有生命權及自由權,不受國家高權所侵犯,且國家有義務提供人民良好的生活環境,這也成為國際間用來檢視人權保障的標準。由此可引導學生思考人權維護與形塑理想社會的關聯性,體會尊重人權的重要。 | ||||||||||
教學指導要點(活動流程) | 教學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
第一節課 一、課前引導 (一)請學生討論對「世外桃源」的定義與想像,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二)請學生分享文學、動漫或影視作品中「進入異世界」的題材,分析它們與「仙鄉故事」劇情模式的異同。 (三)請學生分享在生活中「發現秘境」的經驗,或者分享校園中的「私藏桃花源」。 二、題解 (一)介紹寫作背景 1、門閥制度的限制 2、內憂外患的壟罩 3、現實環境的黑暗 4、遊仙思想的盛行 (參備課用書「寫作背景」) (二)桃花源記特色 1、文章特色 2、思想內涵 3、桃源意象 4、理想世界 (參備課用書「關於桃花源記」) (三)講解文章主旨與特色 三、作者 (一)作者生平簡介 (參備課用書「陶淵明小傳」) (二)作者趣聞軼事 (參備課用書「陶淵明事件簿」) (三)思想與文學成就簡介 (參備課用書「陶淵明的思想及文學成就」) 第一節課結束 | 10分鐘 20分鐘 2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 | 能初步了解本課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及文學風格 | ||||||||
第二節課 一、課文講解 (段落提問參備課用書「課文引導問答」、任議門參備課用書「任議門」) (一)第一段:描寫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及沿途景色。 ※段析:首段描寫景物的手法帶有些微神祕色彩,隱約有「奇境將現」的預示,充滿尋幽探勝的吸引力。與明確的時間、地點搭配起來,交融出似假還真的效果。行文多用短句,製造輕快感,使進入桃花源的路程雖曲折卻不凝滯。 ※段落提問: 1、請說出本事件的人物、時間、地點及起因。 2、漁人沿溪依序找到哪些地點? 3、從文中「忘」與「忽」字,可推論漁人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桃花源? 4、漁人為何感到「異」? 5、文中哪些地方使用頂針?讀起來有何效果? (二)第二段:敘述漁人在桃花源中的見聞,呈現自給自足的農村圖景。 ※段析:為全文重心,寫桃花源中景致、人情之美,揭示理想世界的樣貌。桃花源實際上只是生活安穩、純樸自然的平凡鄉村,並不特別,但卻成為後人追尋的理想世界,似乎暗示現實世界無法安居。 ※段落提問: 6、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所看到的是什麼樣的景象? 7、當地居民看到漁人為何如此驚訝? 8、從桃花源居民對待漁人的態度,可看出他們為人如何? 9、桃花源人的祖先當時來此的原因為何? 10、為何桃花源人聽了漁人所說的外界變遷後皆嘆息? 11、桃花源居民為何交代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任議門:疫情,「居家」後有什麼不同? (三)第三段:眾人尋訪不得,桃花源再度與世隔絕。 ※段析:與第一段漁人的悠然忘我而入境形成強烈對比,不論漁人、太守、劉子驥的尋訪,都是有意為之,懷有機心。 ※段落提問: 12、漁人離開後做了哪些行為?為什麼他要這麼做? 13、哪些人也曾試圖尋找桃花源?結果為何? 14、文末以「遂無問津者」作結,這樣的安排有何用意? 二、課後統整 (一)為何漁人能進入桃花源,但後來的人卻遍尋不著? (二)作者筆下的理想世界,為何只是純樸的農村圖景,而不是有奇花異草及華美屋宇的仙鄉?試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看法。 第二節課結束 | 45分鐘 5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 | 能大致說明本課的主旨和特色,以及各段大意 | ||||||||
第三節課 一、課文賞析 (參課本「課文賞析」、備課用書「課文精粹鑑賞」或議起玩國文「深度探討」) 二、結構分析 (參備課用書「課文結構表」) 三、課後討論 (參課本「問題討論」、備課用書「問題討論參考答案」) 第三節課結束 | 20分鐘 10分鐘 2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其他輔助教材 | 能夠了解作品的章法佈局 能說明本課的寫作手法及分析內容 透過課後討論來檢驗所學 | ||||||||
第四節課 一、延伸文本 (一)文本比較 閱讀陶淵明桃花源詩、老子「小國寡民」,引導學生比較與課文異同之處,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參學習講義「三、跨文連結」) (三)影片欣賞 (參備課用書「課文引導問答:延伸思考」) 1、播放影片動畫短片桃花源記,觀賞影片中以桃花源記為底本,結合皮影戲、水墨畫與傳統音樂等元素改編的動畫,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2、播放影片【非凡新聞】人間最後香格里拉!獨家前進佛國不丹,藉由影片中的不丹從昔日的封閉到今日的開放,探討「現世桃花源」在全球化浪潮下所經歷的挑戰,並引導學生分享看法。 二、實作演練 (一)國寫訓練: (參國寫之鑰「第一回」) 1、知性題:分析睡眠與作夢的關係,並闡述對於文中論點的看法。 2、情意題:闡釋科技時代「數位烏托邦」的意義,並由此發想自己心目中的烏托邦。 (二)課堂活動: 腦海中的藏寶圖:透過繪製記憶中別具意義的空間,連動空間、記憶與情感。(參課堂旅行「小主題一」) 四、議題討論 (一)生命教育:說明面對同一件事,心境的轉變,能使人獲得全然不同的感受。(參議起玩國文「課後思辨、二」) (二)人權教育:藉原始部落加拉瓦族因被迫開放而面臨滅族危機,思考外在文明及政治力的干涉,對秘境人民生活權益的影響。(參議起玩國文「課後思辨、三」) 第四節課結束 | 30分鐘 2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其他輔助教材 | 能夠藉由課外文本的閱讀與欣賞,從中去體會課文的核心概念,及不同文本與本課的異同之處 能夠藉由作文練習來驗證所學,並透過活動實作,將課堂與生活連結 能夠藉由延伸議題的討論與思考,連結課文並培養對生活中議題的敏銳度 | ||||||||
授課時數:共四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