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單元主題:第二課  師說

1        下列「 」內的字,讀音何者正確?(A)句「讀」/ㄉㄨˊ (B)或師焉,或「不」焉/ㄈㄡˇ(C) 六藝經「傳」/ㄔㄨㄢˊ(D)位卑則「足」羞∣ㄗㄨˊ。

2        下列各文句中「師」字何者當動詞用?(A)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B)「師」道之不復也可知矣(C)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D)聖人無常「師」。

3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句中「庸」字可以用哪一字替代?(A)迺 (B)(C)(D)豈。

4   下列「 」內的字,在語法上何者是由名詞轉為動詞(轉品)?(A)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B)「師」道之不復可知矣(C)吾從而「師」之(D)聖人無常「師」。

5   選出下列有關師說敘述錯誤選項是(A)強調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B)全篇旨在勸為人父母者,當注意教師的角色與貢獻(C)所指的「小學」即「句讀課倣(D)指出「聖人無常師」。

6        韓愈云:「聖人無常師。」下列何人非孔子之師?(A)郯子(B)萇弘(C)師襄(D)伯夷。

7        甲「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乙「師道之不復可知矣」丙「吾師道也」,三句中的「師道」 意思 (A)全同(B)全異(C)甲乙同(D)乙丙同。 

8   下列各項中,何者無錯字?(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腴(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恥(C)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遺之。

9   「夤緣權貴,阿諛顯要,以為進身之階,令人不□。」缺空宜填(A)(B)(C)(D)齒。

10    下列「 」內的詞性,何者「不」當動詞用?(A)吾從而「師」之(B)「賢」賢易色(C)「親」親而仁民(D)聖人無常「師」。

11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意謂當時之人(A)抗顏為師(B)不恥相師(C)不恥下問(D)恥學於師。

12    下列「 」內的字義,何者正確?(A)傳「道」/法度(B)受「業」/本業(C)解「惑」/知識之惑(D)小學而「大」遺/道業上之惑。          

13 下列各句均有「其」字,何者與「殆」字相當,猶「大概」 (A) 余嘉「其」能行古道 (B)「其」可怪也歟(C)「其」皆出於此乎(D)「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14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下述何者為錯?(A)位卑,指地位低者(B)足羞,「足」音ㄗㄨˇ,充滿(C)諛,音諛,諂媚(D)官盛,指地位高。

15      下列各文句中「所以」的用法,何項與其他三者「不」同?(A)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B)此其「所以」為快哉者(C)「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 (D)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16 下列「 」內的詞語解釋,何者正確?(A)「不齒」=不恥(B)「專攻」=專心(C)「小學」=雕蟲小技(D)「官盛」=位充。  

17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句中「句讀」意謂(A)逐句朗讀(B)文章斷句 (C)遣詞組句(D)默記句意。   

18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下列解釋,何者是錯誤的? (A)「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是錯綜句法(B)「小學」指「句讀之不知」 (C)「大遺」指「惑之不解」(D)或「不」焉,指被否定

19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其中「是故」兩字是作甚麼詞用的? (A)助詞(B)介詞(C)繫詞(D)連接詞。

20 「其人道貌岸然,□知竟為衣冠禽獸。」文中□內的字,下列哪一個是正確的?(A)庸 (B)(C)(D)鏞。

21      下列成語,何者意近於「不恥相師」?()屈尊就教()不恥下問()恥學於師()執經叩問。正確的答案(A)甲乙丙(B)乙丙丁(C)乙丁(D)甲丁。

22      下列哪一組是同義詞?(A)「不齒」與「不屑」(B)「怒目」與「抗顏」(C)「出人」與「離人」 (D)「阿私」與「阿諛」。       

23 下列成語,何者用來比喻「刻苦勤學」?(A)立地書櫥(B)汗牛充棟(C)焚膏繼晷(D)小學大遺

24 「君子不齒。」文中「不齒」表示什麼意思?(A)無恥(B)不肖(C)不服(D)輕視。

25  本文中的「師」字,有不同的詞性,下列敘述,何者有誤?(A)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動詞,學習 (B)「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問學的,形容詞 (C)於其身則恥「師」焉∣動詞,學習 (D)聖人無常「師」∣動詞,學習。

26 下列「 」內的字,哪一項「不」妥當?(A)甘之如「飴」∣含「飴」弄孫(B)「怡」然自得∣心曠神「怡」(C)深思「熟」慮∣滾瓜爛「熟」(D)小學大「餘」∣心有「餘」悸。       

27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句中「君子不齒」意謂(A)君子沒齒難忘(B)君子不屑與之並列(C)使君子感到羞恥(D)使君子不敢輕視。

28      「不拘於時,請學於余。」句中「不拘於時」意謂(A)不受時間所限制(B)不考慮時間因素(C)不受當時風氣習俗所影響(D)時代不同,觀念自然不同。

29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旨在強調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B)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C)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D)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30「三人行,則必有我師。」與下列何者意思相近?(A)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B)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C)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D)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31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是由於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後生可畏 資質各有不同。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