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評量測驗卷 / 裨海紀遊選

第十四回 附錄二 裨海紀遊選

一、字音字形(每字1分,共10分)

1.逶迤:ㄨㄟ ㄧˊ

2.蓊翳:ㄨㄥˇ ㄧˋ

3.「虬」龍:ㄑㄧㄡˊ

4.「陟」一小巔:ㄓˋ

5.竹「笋」:ㄙㄨㄣˇ

6.「ㄐㄧˊ ㄐㄧˊ」可危:

7.令人心「ㄐㄧˋ」:

8.「裨」海:ㄆㄧˊ

 

二、注釋(每題2分,共20分)

1.創聞:第一次聽到。

2.濟勝有「具」:才能。

3.操楫:划船。

4.蒸鬱:熱氣上升,潮溼悶熱。

5.逶迤:彎曲迴旋的樣子。

6.峻坂:險坡。

7.兩葉始「櫱」:萌芽。

8.小憩:休息片刻。

9.「攬」衣:持、拿。

10.倒峽:指江流衝出峽谷。

 

三、填充(每格1分,共5分)

1.《裨海紀遊》的寫作背景為清康熙三十五年( 福州 )的火藥庫發生大火,故派遣郁永河經澎湖至( 臺南 )登陸,轉陸路北上抵達( 北投 )開礦採硫。

2.郁永河擅長將所見所聞以( 日記 )方式加以記錄,他曾作( 〈竹枝詞〉 )多首,生動描繪臺灣早年的風俗景況。

 

四、綜合測驗(每題2分,共50

C1.下列「 」中的讀音,何者有誤? (A)復越峻「坂」五六:ㄅㄢˇ (B)兩葉始「櫱」:ㄋㄧㄝˋ (C)乃即石上俯「瞰」之:ㄎㄢ (D)身乃行「鑊」蓋上:ㄏㄨㄛˋ

(C)ㄎㄢˋ

B2.下列文句中的用字,何者完全正確? (A)演奏者神情專注,已然融入悠揚的樂曲之中 (B)由於溫室效應的影響,南北極的冰原開始逐漸融化 (C)美國是民族的大融爐,各種膚色、人種皆匯聚於此 (D)這是我們的家務事,不融外人置喙,就請你不要再多管閒事了

(A)融→溶(C)融→熔(D)融→容

D3.下列文句中的用字,何者完全正確? (A)覺履底漸熱,視草色委黃無生意 (B)明日拉君皆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 (C)源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D)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

(A)委→萎(B)皆→偕(C)源→緣

B4.下列何者並非形容硫穴? (A)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B)虬龍環繞 (C)一大沸鑊 (D)倒峽崩崖

(B)形容老藤纏繞

D5.「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番人為何用「指」回應? (A)個性沉默,不願開口 (B)口舌為硫氣所傷,不便開口 (C)事關機密,恐怕罹禍 (D)語言不通,難以詳述

C6.「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作者目的為何? (A)有呼風喚雨的能力 (B)愛護原住民,給予機會自食其力 (C)不貿然前往險地,尋找熟諳地理之人 (D)喜愛成群結隊,不喜歡獨自旅遊

C7.「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為近遠。」主要在描寫何種情況? (A)人生相見之難 (B)彼此貌合神離 (C)茅草高而濃密 (D)做事專心致志

B8.根據〈裨海紀遊選〉一文所述,下列何者與硫穴無關? (A)沸珠噴濺 (B)暑氣蒸熱 (C)覺履底漸熱 (D)地復岌岌欲動

(B)指當時之氣候

C9.「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 (A)霧氣 (B)煙嵐 (C)硫氣 (D)瘴氣

D10.下列關於《裨海紀遊》一書的敘述,何者有誤? (A)作者郁永河,清浙江仁和人 (B)清康熙三十六年,作者渡海來臺採硫,後著成此書 (C)此書性質為心得札記,是作者居臺期間觀察本地風土民情之作 (D)作者由福州出發渡海來臺,故以「裨海」借指福州

(D)借指渡臺之行

B11.下列關於郁永河的敘述,何者有誤? (A)雖是傳統文人,但卻喜愛遊歷冒險 (B)康熙三十五年時由於火藥庫發生大火,燒燬火藥五十餘萬斤,被迫至臺灣採硫 (C)經由海路轉陸路,北上採硫,歷時數月 (D)其著作尚有《番境補遺》、《宇內形勢》等書

(B)自願請行來臺

C12.下列「 」中的字義,何者有誤? (A)炎日「薄」茅上:逼近 (B)蓋與竹「笋」同理:同「筍」 (C)「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渡河 (D)地熱如「炙」:燒、烤

(C)遇、逢

B13.關於〈裨海紀遊選〉一文中採用的摹寫技巧,何者有誤? (A)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觸覺摹寫 (B)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視覺摹寫 (C)涼風襲肌,幾忘炎暑:觸覺摹寫 (D)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聽覺摹寫

(B)聽覺摹寫

B14.〈裨海紀遊選〉一文中使用了許多描述距離的文句,例如「轉東行半里」、「約行二三里」、「復越峻坂五六」、「更進二三里」、「更進半里」等,使得文章產生何種效果? (A)層次分明 (B)層層遞進 (C)迴環反複 (D)迴腸盪氣

D15.下列文句,何者並未使用聽覺摹寫? (A)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B)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C)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 (D)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

(D)觸覺與視覺

B16.下列何者不屬於聽覺摹寫? (A)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B)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 (C)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 (D)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B)屬視覺、觸覺

A17.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句中「濟勝有具」意指 (A)身體強健 (B)熟悉地形 (C)經驗豐富 (D)好勝心強

C18.下列「間」字的意義,何者與其它三者相異? (A)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 (B)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 (C)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 (D)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鑊蓋。

(A)(B)(D)指中間,介於兩者之中(C)指交替、夾雜

A19.「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剝蝕如粉」以上三句使用何種譬喻修辭? (A)明喻 (B)暗喻 (C)略喻 (D)借喻

A20.下列「 」中的疊字,何者形容聲音? (A)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 (B)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C)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 (D)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A)水流聲(B)分明的樣子(C)雲煙緩緩上升的樣子(D)香氣濃郁的樣子

B21.下列「 」中的字,何者屬於轉品修辭? (A)兩手「排」之,側體而入 (B)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 (C)林木蓊鬱,大小不可辨「名」 (D)「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

(B)名詞轉為動詞

D22.「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句中「若」字用法,與下列何者相同? (A)「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B)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人能及他十分裡的一分的 (D)聲「若」宏鐘

題幹與(D)如同(A)(C)至於(B)相似

B23.下列何者並非操舟時用來撥水前進的工具? (A)槳 (B)檣 (C)楫 (D)

(B)船上的桅杆

C24.下列偏旁為「章」的國字,何者解釋有誤? (A)搖曳青「嶂」間:形如屏障的山峰 (B)「瘴」癘之氣:山林間溼熱蒸鬱的毒氣 (C)弄「璋」之喜:珍貴的異獸,比喻得子之喜 (D)天理昭「彰」:顯著的樣子

(C)玉器,古時拿玉給男孩玩,故以此賀人得子

B25.下列通同字,何者說明正確? (A)「虬」龍:同「蛷」 (B)竹「筍」:同「笋」 (C)操「楫」:同「極」 (D)「輒」前:同「則」

(A)同「虯」(C)(D)無通同字

 

五、配合題(每題1分,共5分)

  請將下列成語與文句相配合,並將代號填入各題之中。

(A)濟勝之具 (B)驚濤駭浪 (C)魚游沸鼎 (D)岌岌可危 (E)搖曳生姿

C1.看著成績單上的紅字,我的心情就像□□□□一般。

E2.晚風襲來,吹得滿園花草□□□□。

B3.他是經歷過□□□□的人,這點小事豈能嚇得倒他?

D4.颱風過後土石鬆動,山坡上的房子□□□□。

A5.小弟缺乏□□□□,就是登山臨水,也是太勉強了。

(A)登高覽勝所需的能力

(B)比喻險惡的環境

(C)比喻處境十分危險

(D)形容非常危險

(E)姿態閑雅,婀娜多姿的樣子

 

六、閱讀測驗(每題2分,共10分)

殷之法刑棄灰於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棄灰於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則鬥,鬥必三族相殘也。」此殘三族之道也,雖刑之可也。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而無棄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無離所惡,此治之道。(《韓非子.內儲說》)

A1.下列「 」中的字,何者不作動詞使用? (A)子貢以為「重」 (B)「掩」人人必怒 (C)此「殘」三族之道也 (D)雖「刑」之可也

(A)過重,形容詞(B)受到髒亂的汙染(C)殘害(D)以刑罰罰之

C2.「且夫重罰者,人之所惡也」的「惡」字,其意義與下列何者相同? (A)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憎恨、討厭 (B)既在此借宿,「惡」不得他:冒犯、觸怒 (C)使人不衣不食,而不飢不寒,又不「惡」死,則無事上之意:害怕、畏懼 (D)兩人相妒,厥姬乃「惡」徐來於太子:毀謗、中傷

B3.下列關於本文的主旨說明,何者正確? (A)殷商之法暴虐已極,故而被周人推翻 (B)孔子認為殷商之法處罰嚴重,因而使得百姓不敢觸法 (C)子貢認為殷商刑罰沉重,致使得百姓反抗政府 (D)殷商刑罰雖然嚴重,但百姓仍然敢於犯罪,表示統治政權已無威信可言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體身則可,其言多不辯,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於晉公子,為之飾裝從,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說,傳先生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韓非子.外儲說》)

D4.下列「 」中的字義,何者有誤? (A)墨子「表」顯學也:傳達、宣傳 (B)衣文之「媵」七十人:古代陪送出嫁的女子 (C)此可謂「善」嫁妾:擅長 (D)未可謂善「鬻」珠也:購買

(D)販賣

B5.依據本文內容,韓非認為墨子言辭不夠巧辯的原因為何? (A)受限於天生的稟賦 (B)不願因口才之能而奪取了理論的光采 (C)有巧辯之才,但刻意地隱藏 (D)不願以自己的口才之能,奪取了古聖先賢的光采

 

六、閱讀測驗語譯

按照殷商時代的法律,連往馬路上倒灰的人都要判處重刑,子貢認為這未免太重,於是就問孔子,孔子說:「這是懂得治國之道的作法。因為如果隨便在馬路上倒灰就會使人們受到髒亂的汙染,人們一旦受到髒亂的汙染就會發脾氣發脾氣就會爭鬥,爭鬥就會使鄰里親族互相殘害。」這是讓鄰里親族互相殘害的原因啊,所以是可以判處重刑的。況且判處重刑這件事,是人人所畏懼的,而不往馬路上倒灰是人們所容易辦到的。讓人們去做容易辦到的,而不讓他們去觸犯所畏懼的嚴刑峻法,這就是治國的基本道理。

 

楚王對田鳩說:「墨子雖然創出一門顯學,他的行為修養固然很好,可惜他的言論多半不用巧辯,這是什麼道理呢?」田鳩說:「以前秦伯嫁女兒給晉公子時,為她準備嫁妝和陪嫁者,穿著華麗服裝的陪嫁侍女多達七十人。到達晉國之後,晉公子竟然愛上陪嫁侍女而冷落了秦國公主,這只能說秦伯很會嫁侍女,卻不能說他很會嫁女兒。此外楚國有一個人賣珠寶給鄭國人,特別作了一口木蘭櫃,櫃內用香木薰烤,櫃外又鑲上珠玉,並且點綴上玫瑰石,又在底下鋪上翡翠,結果鄭國人只買了櫃子而退還珠寶,這只能說楚國人很會賣櫃子,卻不能說他很會賣珠寶。當今的游說之士,都是用美麗言詞進行雄辯,各君主只注意到他們的文章,卻忘了他們在經邦濟國上的實際用處。而墨子的學說,是敘述先王之道,談論聖人的言論,並宣揚給其他人知道,假如一味修飾言辭,那聽的人恐怕就會受到文辭的影響,忘掉其實際用處,也就等於是因文辭而妨礙了學說的實用價值。這跟楚人賣珠和秦伯嫁女是一樣的,所以墨子的言論多半不用巧辯。」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