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一)
學習,乃人生不可間斷的大事。它維繫著個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甚至國家的盛衰。於是學校和學生的關係便已是相當重要的問題了。
自由自治的思想風行於世已將近有一世紀之久,如今,這股風潮也吹入臺灣的校園,刮起陣陣衝擊學校與學生關係的強風。司法認為,大學自治開放是對民主政治的回應,但校方則認為學校是教育國家棟樑的場所,過度的學生自治會導致師生衝突,將不利教學的進行。事實上,我深信只要學生與校方能彼此尊重,不論自治權放寬與否,學園永遠都會是寧靜的學習聖堂。
過去學生與校方的關係在我的學校是相當不和諧的,上層過度的專斷,不理會學生的訴求,造成學生惡意的反抗,但是自從換了新校長,她民主、親切、尊重
學生的意見與權益,校園變得溫暖和樂,學生自然地尊重學校,兩方開始了善意的溝通,不再是怒駡充斥學園,取而代之的是讚美與認可。可見,尊重,是維繫學校和學生關係重要的環節。
除了互相尊重,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雅量。有溝通就必定產生衝突,如伏爾泰所說︰﹁我雖然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當學校和學生發生衝突時,校方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態度,仔細地聆聽學生的想法和困難,共同尋求解決之道;相對的學生也應該對衝突冷靜以對,不要讓衝動駕御了行動,要用包容心看待事件中的分岐,回歸理性解決爭端。
學校是塑造國家希望的地方:;學生是帶領社會向前邁進的齒輪,兩者間的關係應用尊重、包容、理性來維持和諧。教育和學習相輔相成,它們走在通往成功的路途,為人們開路;它們引領著世界旋轉,帶來日日的晨曦和熠熠星光。如果臺灣學校和學生關係能維持和諧,那這將是我們民主的驕傲、國家進步的希望!
講評:
一、以「自由自治」為文章起點,說明在相互尊重的氛圍下,校園才能成為學習的
良好場所。並以校長重塑校園風氣之努力,帶來善意溝通的果實,使理性成為
解決紛爭之原則。文末則點出學校與學生關係的和諧,為國家進步之象徵。
二、文筆成熟,理事相應,轉折之處,自然流暢。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二)
現代學校擔負著古人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責大任,並肩具著教育良好品格人格的學生的任務。在我的體驗中,學校和學生相處是融洽和諧的,且學校往往會以替學生的利益來著想,如有衝突,實在不必動用訴願訴訟,以傷教學相長的環境。
去年因替學校外出比賽英文話劇,而時程相當緊湊,往往需要學校的通融和協助辦理公假和借場地的事宜,而學校總是盡力協助。記得有一次,有一位老師堅持不給請公假,也是學校出面解決;而拍攝地點在經過多次的溝通和協調後,學校也準許我們使用升降布幕和聚光的照明設備;在拍攝的最後一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超過了學校可活動的時間,也因為我們的誠心道歉和溝通協調才免於被記大過的處分。在我的經驗裡,凡事不過個理字,只要肯心平氣和的溝通,以學校的立場並不會刻意苛求學生。
教和學需要兩造,教書要有熱忱而學者必須謙卑自省。當學生犯錯則應誠心接受處分並反省,倘若另有隱情則應勇敢表達自己的立場,學校必定會以維護我們的利益為最大原則。倘若學生執迷不悟不肯受教而貿然提出訴訟,不僅大傷師生之情,老師校方失去教育熱忱,而學生亦失去了改過向善的機會和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
現今的社會學生和校方衝突的例子屢見不鮮,學生一有不滿就投書教育部,實在不智。學校辦學是期待我們下一代能成為品學兼優的好青年,增長自己的智慧和學識,我們應感激和給予尊重。只有在教和學雙方共同努力下,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若有衝突和不快要理性的面對,當我們每個學生都視學習為長者般的尊敬它,我們才能從中挖掘出最多知識的寶藏。
講評:
一、以自己經驗為出發點,指出學校與學生關係應朝融洽和諧發展;並藉英文話
劇比賽為例,強調校園溝通的重要性;文末則收束於尊重與理性的校園風
氣,才能增進學習效果。
二、結構完整,敘理清楚,舉例能切中事理。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三)
學校,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然待過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學習新的知識,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可以瞭解到各種社會規範及待人處事道理,最重要的是,你會在那裡留下許多回憶。然而,也許有些人的校園回憶,不怎麼愉快。
最近一次大法官會議的解釋,認定大學生如不滿學校處分,有權提起訴願和行政訴訟,看到這則新聞時,我不禁感歎,學校應是一個授予知識的地方,怎麼越來越像學生和學校鬥爭場所?
不只大學有這個問題,自我國中開始,身邊的同學和師長間的爭執便層出不窮。若是抽菸、打架等惹是生非的學生,自然是他要檢討改進自己的個性和行為;但身為師長,也不能一味責罰,對幫助學生成長毫無功效,只會不斷增加彼此的衝突,且治標不治本,應該要有耐心的去導正學生的行為,並聆聽學生的心聲,了解他的成長背景有無偏差。良性雙向溝通,才是解決問題根本之道。
然而,我也看過校方用錯誤的態度來面對事情。我國中時有一位同學,不諱言的向一名男老師表示,學校是公共場所,為了學生的健康,老師不該在校內抽菸。沒想到他立刻被帶到學務處談話,且禁止繼續在校園內散播類似的觀念。事到如今,我仍無法接受校方的作法。學校應該是為了學生的利益著想的,老師們在校內恣意抽菸,有害學生健康,本來就該被杜絕,老師們卻因一己之私,欲蓋彌彰,絲毫不為學生設想。
雖然台大李校長指出,學校有自治權,學生也有申訴管道,但根據我多年的校園經驗,整個系統要合理,正常的運作是不容易的,尢其常有無辜的學生受到師長的不當懲罰,卻申訴無門。同樣身為學生,我希望關於學生的權益、申訴管道的制定及執行可以更加嚴格,以保護更多乖巧的學生。而不論是師長或學生,處理問題時都該放下彼此的身段,誠心溝通,並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建立學校和學生間的和諧關係,也讓每個學生都有段美好的校園回憶。
講評:
一、本文認為解決校園衝突的關鍵,在於良性的溝通,不論老師或學生,若只站
在自己立場,難免造成對立關係;並舉老師在校園抽菸為例,說明校方處理
不當,使學生受害的情形;文末強調誠心溝通,彼此為對方設想,才是使校
園和諧,師生關係美好的基礎。
二、文筆生動,鋪陳細膩,舉例亦能扣合題旨。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四)
如果說家庭是人一生最初的教育場所,那麼學校就是一個人的人格及德行的最終把關,學校不只是教學的地方,它就像一個社會的模擬,學生在其中學習社會人的基本素養與技能,學校則提供訓練的機會與場合,因此,學校與學生的關係就如同政府與人民的對話,如何在其中取得共識,並維持和諧,受到許多人的關心與矚目。
前些日子大法官對於學生自治權做出新的解釋,進一步放寬學生申訴的權限,引發多方的意見與討論,其中,學校方面認為新的解釋的實行,可能會造成學校與學生的緊張關係,加上先前有多次學生與學校之間的衝突與抗爭,可能會使情況更加惡化,而無法解決問題。
其實,學校與學生闗係的維繫,以及學生爭取自治的意志和學校體制的衝突,解決的方法不在於申訴管道的增加,或是法律權限的劃定,它在於學校與學生的溝通,以及各自退一步的包容與雅量。去年當我們還是高二生時,當我們聽到學校因學生安全為由而可能停辦歌唱大賽,我們立即地與學校溝通,尋求一個令雙方滿意的解決方案,在經過我們多次的陳情及與校方心平氣和討論與意見闡述,我們重新獲得舉辦歌唱大賽的機會。
在這其中,我覺得我們最大的收獲不在於所爭取的成果,而在於我們開啟了與學校的對話,透過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因雙方都有各自的考量,如果換個角度替對方著想,我們能看得更遠,更全面,而不侷限於眼前的爭執。
學校是一個教育學生的地方,它同時也扮演學生社會化的重要角色,如果能從與學生的溝通中,使學生學習公民的角色與責任,那麼學校與學生所產生的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講評:
一、由學校與學生的關係直接破題,旋即提出大法官釋憲案可能引發雙方的緊張關
係,凸顯立論主題;進而舉證說明,提出理性溝通與相互包容為雙方相處之道,
充分呈顯自身論點。
二、文字流暢,論證有力,結構嚴謹。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五)
由於母親身為一個老師,因此我常聽到她的長噓短歎︰﹁唉!時代真的在變,從以前我讀書的那個年代到現在,老師的地位真是大不如前囉!﹂
我不能不同意她的話,卻也不能不對之抱有異議,和她口中所述說的威權時代相比,確實,老師和學校的地位真是降低了,但就我的經驗,我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其一,老師變得更像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其二,校方變得更懂得與學生彼此協商來確認雙方應盡的義務或應享的權利,是的,正如大法官所解釋,這是一個保障權﹁利﹂的年代,並因此改革了以往校方與學生間的特別權﹁力﹂關係。就這方面而言,我認為時代是進步的,讓彼此更有轉圜的空間,彼此的關係更和諧,況且,教育本來便是人民的義務與﹁權利﹂了。
但,從某些校方與老師的觀點,也許他們並不甚樂見此種變遷,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有自己的考量與思想背景。以往,大部分而言,學生總是尊重、敬愛老師;老師也總是以教育和保護視為自己的重責大任。然而現今,正如李校長所表示,這關係不但可能陷於緊張,甚至是早已被破壞,近來學生霸凌老師的事件更是震驚了社會,而學生能對校方提起訴訟的改變某方面亦確實令人擔憂。畢竟,即使訴訟是公平正義的管道,但在東方社會不可少的﹁人情﹂裡,他也無庸置疑的是一大破壞者。
也許這兩種論點有些矛盾,究竟學生與校方的闗係是漸入佳境抑或每況愈下?我只能說,現今社會裡,一切的討論必然都得多方思考,而趨於一個協調的境界,仍需努力,但這不就是人類之所以不斷進步的原因?我們都在太多不確定與矛盾裡,摸索通往﹁中庸﹂的那道光芒……
講評:
一、以自身感受切入,反覆辨證學校與學生關係變遷的實況;又以近年來師生關
係緊張為例,說明雙方應不斷的協調,始能化解矛盾,找到最妥適的相處方
式。
二、文筆簡潔流暢,夾敘夾議,感性理性兼具。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六)
有種樹經驗的人都知道,很多樹根上會有一顆顆的根瘤,但千萬不能拔除,因為那是根瘤菌和樹共生形成的。根瘤菌提供樹無法自行製造的養分,同時樹也回報以不同的營養物質供其生長,我想學校和學生之間就像樹和根瘤一樣吧!
學校像大樹一般,是成熟、茁壯的,學生就像根瘤菌般,是成長中、有無
限可能的。兩者互生,任一方的成長都是兩邊獲利的,學生從學校習得知識,同時也提供新知予學校吸收,像孔子與諸位弟子曾一同談話,這位至聖先師一開始就開宗明義的說︰﹁以吾一日長乎爾,吾毋以爾!﹂。他並不以身為老師為尊,而是以教學相長的態度來面對學生。正是因為如此,門人才對他﹁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吧!
但學生也不能因此而僭越禮法,日前大法官解釋學生有權對學校提出行政訴訟,或許就有些不妥|何曾看見根瘤菌盤踞整個樹頭呢?因為它們都知道,互生共榮才能生生不息,任一方太過強勢是不會有好處的,去年暑假,我參加了台灣哈佛領導營,有許多哈佛的學生來台,他們說雖然國外風氣較為自由,學生與教授間是亦師亦友,上課也常聽見學生和教授的辯論,但是學生也要給老師絕對的尊重,就和蘇格拉底的問答教學法一樣,因為每位哈佛的學生稟持一個原則︰﹁在問問題時,別忘記自己還是一位學生。﹂唯有虛心受教,才有可能漸漸成熟。
有些學校主管政策是傲慢的,有些學生想法是偏執的。這些偏見像一塊布幔擋住彼此的視野,何不將傲慢折疊,將偏執收捲呢?如此,雙方才能攜手,為教育的田畝犁出一畦﹁百年樹人﹂的藍圖!
講評:
一、舉樹木與根瘤菌,說明學校與學生的共生關係,學生在學校求取新知,就像
根瘤菌從樹木吸收養分一般,雙方本應共生共榮,堅守彼此分際,校方不可
輕忽傲慢,學生亦不可偏執對抗,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
二、文字通順,舉例生動,雖譬喻與引文未必全然適當,仍是一篇善於發想、思
考深刻的文章。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七)
同樣風和日麗的學校,同樣春和景明的校園,不同的是大家討論著有關﹁六四八號解釋﹂的看法。有的同學激昂的誇讚大法官的﹁英勇之舉﹂,也有同學嘀咕著反對意見,而我呢,只是默默坐在窗邊,看著那些遲到而被教官罰掃校園的同學。嘈雜聲隨著午休鐘響淡去,而我仍繼續思考這個令人猜不透的哲學問題。
又是一項民主的大進步了,大法官這次將決定權交給大學生,希望他們做自己的主人。而李校長則反思到學校與學生的互動,若是哪天某顆血氣方剛的小草莓行使了這項權力,學生與學校是否再藏下引爆的危機呢?或許這就得看學生的修為及老師的處理方式了。而我,在校園中看到的是理性的溝通以及和睦相處的師生,我相信這是因為我們擁有判斷力,能以溫和取代激進。共創一個擁有良性溝通的校園,這是師生需要一起努力的。
舉例來說,遲到的同學們心甘情願的整理校園,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有錯在先。而翻牆進校園的同學們就算被教官抓到了,也只低聲認錯,因為他們知道教官害怕他們受傷。上課打盹的同學被罰抄課文,他可能事後再補張道歉小紙條交給老師。在我眼中,學校或老師對我們的處分通常不是責罰性質,而是提點與警醒。若因自己一時腦羞成怒而濫用權力,以後還有誰能矯正你的錯誤、擦亮你的盲點呢?
當國家將選擇權交予你手時,那是期望一個未來國家主人翁誕生的暗示。我們不應把盛大的成年禮物製造成不定時炸彈,因為我們要學習的事物還有很多。學校對於學生來說就是另一個家庭,同學們有如兄弟姊妹的陪伴;老師們有如慈詳父母的教誨,我們應該營造一個更溫暖的學習環境,了解如何更溫潤的待人處世,不是嗎?
窗外的清風正與雲朵嬉戲著,太陽公公陪著下課鐘響微笑了。就算校園中有被罰跑操場的同學、有被教官訓話的同學,我們的心中是感恩的,因為他們的一字一句都和爸媽的嘮叨太相似了。是吧,誰會去向法官們控訴爸媽的責罰呢?
溫暖的校園,溫暖的學生,溫暖的老師,這是第二個溫暖的家。﹁第六八四號解釋﹂對我來說只是個隱形的條文罷了。
講評:
一、開門見山提出大法官六四八號解釋文,其後剴切扣題,以自身見聞與感受為
例,論證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理想關係,認為國家把選擇權交給學生,乃是對
未來主人翁的懇切期許,因此學生「不應把盛大的成年禮物製造成不定時炸
彈」,態度成熟,極具說服力。
二、文筆清順流暢,說理層層推進,議論之中迭見親切情味,雖有一二別字,仍
不害其為佳作。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八)
身為一名學生,從我求學至今,在漫長的學習道路上學校給了我非常多重要的東西。他們或有形或無形,而且都將成為我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中重要的力量。相信不只是對我,對大多數同學而言都是如此。學校是討論學問、是學生學習成長,也是老師們傾囊相授之處。也為此,過去我們一直希望不要有過多的國家權力、政治因素介入其中,以期能夠保有一塊讓每個人都能盡情發表言論和想法的園地。而今,學生究竟能不能透過司法管道以尋求救濟被搬上了台面討論,也難免爭議。
根據李校長所言,無非是不希望因為大學自治權被破壞。可提起訴願和行政訴訟正意味著司法權有可能對學校作成處份進行挑戰,同時也難以避免有心之人濫用司法,而導致學校和司法體系兩方的資源浪費,故李校長的擔心也是有其道理。
但是為什麼大法官會做出這樣的解釋呢?我們要明白,有救濟才有權利,權利是因為能夠主張才得以存在。倘若用盡了學校管道仍無法得到應有的救濟該怎麼辦?高中時我有幸能夠進到一間風氣開明,學生自治組織發達的學校。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對於覺得不合理之事也能勇於以正當管道向學校提出,學校也願意聆聽並適時改進。一直以來,我都以這樣的校園風氣為傲。即便是學校和學生有意見相左之時,我都仍然願意去相信一件事情正是因為能被公眾討論,才能夠有所進展和改變。
如此民主的校風培養了良好的公民意識和公眾參與的熱情。我們期待每間學校都能如此,但又是否所有學校都能夠克服困難而發展出這樣的風氣?而當學校不願意聆聽之時,學生的權利又該何去何從。我想除了訴諸媒體之外,我們應該還有更多能訴諸於正當體制之內的選擇。因此學生究竟應不應該擁有訴諸司法的權利?害怕浪費雙方資源而斷絕司法是否正確?國家的公權利又是否會反嗜學校內應有的自治權利和制序?這些都還有待更多公眾的理性討論。只有當學校的制序和學生的權利能夠適當主張之時,學校和學生才能達成雙贏的美好局面!
講評:
一、先討論李校長對學生提出訴願和行政訴訟的擔心,再提到大法官解釋令的理
由,並以自己參與學校公眾事務為例,歸結出應兼顧學校秩序與學生權利,
才能達成雙贏局面。
二、論述兼顧雙方立場,見解客觀公允,文筆清順,結構完整。
學校和學生的關係 (九)
沒有暗礁的溪流要如何激起美麗浪花?靜海造不出好水手,有時候,衝突使事物更完善,使人類更加成熟。
大法官站在﹁理﹂的角度,認為只要﹁理直﹂則﹁氣壯﹂,積極爭取本身權益是民主的表現,若不服學校處份,學生有權訴諸法律。李校長則認為此釋憲易造成師生對立,關係緊張,因為學校的出發點皆希望學生變好,或許囉嗦,但動機是好意。
我認為要理直更要氣和,凡事退一步思考,則一探手就是海闊天空。高中階段,女校的教官各個嚴格,緊繃的臉孔是冬日的寒氣,冰得剌骨、凍得扎人。學校的服儀規範特別嚴苛︰紮衣服、內搭顏色、髮飾、皮鞋、仔細的程序令人髮指。小至耳飾大至服裝,每一項皆謹慎檢視。進校門就好比入海關,讓人不安、緊張。
但嚴厲的措施下,學子們皆整齊清新,看著每個亭亭的少女,心裡有說不出的驕傲與認同。因此,即使教官要求入微,我仍甘之如飴。我始終相信︰校規是為使我更臻完美,如果我問心無愧,服儀合格,就不必害怕教官的臨檢。
甘地曾說︰﹁如果想改變世界,先把自己當成那個改變。﹂想要修改教條,不如先反省自己,檢視本身的態度作法,進而試想他人的立場。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裡說︰﹁成熟是一種圓潤而不剌眼的光暈,是一種不必理會周遭喧鬧的從容,是一種對自己的坦然。﹂我認為︰成熟是站在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可以堅持己見,卻不故步自封。
傾聽,是一種謙卑,是一種學習,更是增進彼此和諧的潤滑油。學校和學生的關係,不是對立,不是緊張,而是似﹁探戈﹂的舞步,看似不合卻契合的讓人心折,交織成優雅的視覺享受。在一來一往中,積極找尋相融之道,激發絢燦的火花,讓彼此更臻圓滿。
講評:
一、開頭點出「衝突」未必是壞事,可使事物更完善,使人類更成熟。以下即循
此線索發展,就學校與學生的關係加以論述與舉例,強調平和理性地處理衝
突,在互為對方設想中彼此妥協,方是最具建設性的成熟態度。
二、文章結構堅實,論述入情入理,舉例貼切適當。在議論辨析的主調中,仍充
分保留溫潤可親的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