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範文學習檔案 / 韓非子選

  韓非子選()棘刺刻猴                     

           ()猛狗社鼠   

壹、題解參考資料

一、寫作背景

    韓非先天患有口吃的毛病。不善於講話,卻擅長於著書立說。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學生,李斯自認為學識比不上韓非。而韓非看到韓國漸漸衰弱,屢次上書規勸韓王,但韓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當時韓非痛恨治理國家不致力於修明法制,不能憑藉君王掌握的權勢來駕馭臣子,不能富國強兵尋求任用賢能之士,反而任用誇誇其談、對國家有害的文學遊說之士,並且讓他們的地位高於講求功利實效的人。於是認為儒家用經典文獻擾亂國家法度,而遊俠則憑藉著武力違犯國家禁令。國家太平時,君主就寵信那些徒有虛名的人,形勢危急時,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現在國家平時所供養的人並不是危急時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平時所供養的。他悲嘆廉潔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於是考察了古往今來的得失變化,所以寫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著作。

    韓非所處的時代中,在韓國有權臣執掌大權,當時的政治形勢是法制不明,用人不當,內政混亂,外事失措,國勢削弱,備受侵凌。韓非的儲說等篇正是作於此時。

二、文體簡介││儲說

()釋名

    儲說,就是積聚傳說。儲,是積蓄匯聚的意思,表示對「說」的收集整理和分類匯編。說,指用來說明韓非學說的那些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寓言。

()分為六篇—因篇幅巨大之故

儲說分為六篇:內儲說 上、內儲說 下。外儲說 左上、外儲說 左下、外儲說 右上、外儲說 右下。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內儲皆君之內謀,故曰內;外儲言明君觀聽臣下之言行,以斷其賞罰,賞罰在彼,故曰外也。」可備一說。

()特殊形式與實例

1.每篇先列出論綱,是為「經」;然後對每一條經文用若干事例來說明,是為「說」。

2.「經」的文辭簡單扼要,便於記頌;「說」的文字詳盡具體,便於閱讀。

3.「經」用來統率「說」,是「說」的理論概括和事蹟述略;「說」用來闡明「經」,是「經」的實證和具體說明。

以下分述棘刺刻猴與猛狗社鼠所對應的「經」。

(1)棘刺刻猴對應之「經」—人主之聽言也,不以功用為的,則說者多棘刺白馬之說。

(2)猛狗社鼠對應之「經」—術之不行,有故。不殺其狗則酒酸。夫國亦有狗,且左右皆社鼠也。

()形成文學體裁

    內外儲說六篇,漢、魏人稱為「連珠體」(經與說要連串起來一起看)。陳奇猷 韓非子新校注云其為連珠體之始。關於連珠體,歷來的說法有以下三點:

1.連珠體旨在說理,卻「不直指事情」,而是「假物陳義

   以達其旨」。這正是韓非子 儲說體的特色。

2.連珠體往往用兩到三組「駢偶而有韻」的句子排比連

   屬,語言簡鍊,文辭華美。

3.以上兩方面是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構成

   了連珠體「情辭圓潤」、「義明而詞淨,事圓而音澤」

   等特點。

貳、作者介紹

一、韓非生平簡介

    韓非雖出身於貴族世家,但根據記載,韓非口吃厲害,幾乎不能言說。那時,能言善辯是從政者必備的條件。在說客、策士橫行的戰國時代,即使是日常生活中,不擅言語就已經是一種缺憾,更何況是口吃。擁有這致命的缺陷,韓非注定不能成為當權者或政治家,既然不擅口說就以筆辯,於是韓非將更多的精力投注於著書立說。韓非文章洋洋灑灑,辭鋒犀利,論理透闢,氣勢不凡。他目睹韓王不以法治國,不以權勢駕馭群臣,不任賢以富國強兵,反而重用虛浮圖名之輩,使得國勢日漸削弱,於是多次上書,建議變法圖強,但韓王並未採納。不得志之下,韓非寫成最有名的政論文,包括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說林和說難等三十餘篇,共有十餘萬言,成為傳世的韓非子的主體。

    然而,文章卻給韓非的命運帶來轉機,他的孤憤、五蠹傳到秦國,秦王嬴政讀後十分讚賞,感嘆道:「我要是能見到寫這些文章的作者並和他交朋友,死也無憾了。」剛巧李斯在他身邊,就說:「這是韓國的公子韓非寫的。」秦王緊急發兵攻打韓國,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得到韓非。

由於韓非在韓國不受重用,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韓王便拱手把韓非讓給秦王。人們對想得到而無法得到的東西,總是渴求盼望,但是一旦到手,卻往往棄置一旁。秦王對韓非就是這種態度,他很喜歡韓非的文采,但因他是韓國公子而不信任他,當然更談不上重用。也可能因韓非口吃,不擅言辭,而使秦王對他的嚮往崇敬大打折扣。

    同時韓非的同門師兄弟李斯害怕秦王重用他,對自己前途不利,竟然不顧同窗情誼,在秦王面前詆毀韓非。他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即使大王重用他,他也肯定不會誠心實意地為秦國做事。但是,如果不用他,將來他回到韓國後,必定成為大王統一天下的後患。依臣之見,不如找個罪名把他除掉,以了卻一心事。」

    秦王覺得李斯的話有幾分道理,但對韓非是殺是留,一時尚無法決定,便下令將他暫時囚禁。韓非入獄後,李斯玩弄兩面三刀的手法,派人告知韓非,秦王已不再賞識他的才華,與其在獄中受折磨凌辱,不如一死了之。此時的韓非還想親自向秦王說明自己的冤屈,但在李斯的控制下,韓非的意願不可能傳到秦王那裡。最後在絕望之餘,只好服下李斯送來的毒藥。

    另一方面,韓非入獄後不久,秦王對自己莽撞的決定感到後悔,覺得有必要親自與韓非一談,於是下令赦免韓非的罪過。這時李斯告訴秦王,韓非已畏罪自盡於獄中,還就韓非自盡一事,證明當初定韓非罪是正確的,否則他為何會自盡呢?因此秦王也就沒再追究下去。李斯為人器量狹隘,妒才怨賢,為保全自己的功名地位,竟置同門韓非於死地,日後李斯不得善終,可謂其來有自。

二、法家簡述

    「法家」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收錄的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裡:「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法家列為「九流」之一,認為法家「出於理官」(即司法官),「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司馬談和班固道出了法家講法、主張法治的本質特徵。

「法治」是和「禮治」相對的範疇。春秋時期以前,中國實行「禮治」。春秋時期,出現了用以調整人們之間產生的新關係的成文法。它是由國家制定的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這就是法家主張的「法」。在春秋時期,只有少數人主張以法治國,出現了「禮治」與「法治」的爭論。   

    到了戰國時期,法家則成為影響極大的政治思想派別。法家的先驅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他們主張立法改制。適應戰國時期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大趨勢而出現的法家,可分為前期法家和後期法家。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吳起、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他們曾進行過不同程度、各具特色並富有成果的變法改革。李悝著法經,被視為法家的創始人。商鞅變法獲得成功,成為最有影響的法家改革家。後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韓非、李斯。韓非是法家的傑出代表,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歷來評價

1.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踰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2.班固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三、韓非思想概述

用權以成勢,乘勢而用明,因明以保權。

外持賞罰二柄,內守虛靜,遂可駕馭天下。

【語譯】

善用權力來造成威勢,利用威勢而能內心保持清明,以發揮這內心清明的智慧遂能保有君王的權力。君王對外手握賞罰兩大權柄,內心以虛靜之心考核、偵伺臣民,因此可以駕馭天下。

(一)融取儒、道、墨等其他各家的思想

1.儒家:有荀卿「性惡」之說,為韓非所襲取,遂成極端性惡之論,而視一切善行德性為不可能。荀卿又有「師法」及「重君」之觀念,韓子又利用之,遂成為強調改造人民、一律擁護人主利益之論,而視民意如草芥。

2、道家:有「虛靜」之說,以養智慧,韓子取之,以助其統治之術,於是人主以靜制動,以深智觀臣下之行事,而能駕馭得方。

3.墨家:墨子有「尚同」之說,韓子又截取之而棄其「天志」之信仰,於是統一言論,統一價值標準,一切是非置諸不問,專以「法」與「令」為最高標準,而人主之統治權竟取代「天志」神權之地位。人主遂尊如神,不可犯矣。

(二)韓非為法家法、術、勢的集大成者

前期法家有:重「勢」的慎到、重「法」的商鞅、重「術」的申不害。

※法

1.韓非主張以法治國,強調「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反對「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五蠹)。

2.實行法治要重賞嚴罰,即使「以罪受誅,人不怨上」(外儲說 左下)。韓非主張法治,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就是心治,如果「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反之,「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用人)。

3.韓非的法治原則:

第一、法要統一。五蠹:「法莫如一而固。」

第二、法要嚴峻。奸劫弒臣:「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聖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

第三、法要公平合理。八奸:「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第四、執法要信。外儲說 左上:「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

4.「法」治的目標:

    牟宗三認為:以商鞅之「法」言之,首重農、戰;並廢除封建而改行郡縣,將貴族政治的采邑改造為「國家的客觀的政治單位」。

※術

    「術」就是權術,是君主駕馭、考核臣僚,特別是大臣、近臣的一種手段。

第一、君主要高深莫測,對臣下不要表示真實的感情。主道:「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將自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

第二、君主要凡事藏而不露,在暗中觀察,出其不意制人。觀行:「故明主觀人,不使人觀己。」

第三、君主「權勢不可以借人」。定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

※勢

    韓非認為君主必須擁有無上權威,牢牢掌握權力,在法、術、勢三者中,勢是法和術的前提和後盾。所謂「勢」就是君主的權威,就是立法出令、生殺予奪的權力。他把國家比作車,把勢比作馬,君主能否正確運用自己的勢,關係著國家的興亡和個人的安危。外儲說 右下:「國者君之車也,勢者君之馬也。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有術以御之,身處佚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

韓非子概說

四、韓非散文特色

韓非在戰國散文作家中與孟、莊、荀齊名,並稱四大家。他的散文著作的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諸方面:

()長於說理,邏輯嚴密

韓非精於說理,邏輯嚴密,形成嚴峻峭刻的獨立風格。韓非的長篇論文旁徵博引,縱古論今,很有氣勢。著名的有五蠹、說難、顯學和孤憤等說。難是反映韓非政治思想的重要論文。文章分析進說中會遭到的種種危害,指出要達到進說的成功,必須根據不同情況,迎合君主的心理和要求,獲得君主的信任。此外,韓非的長篇議論,內容包舉之多,結構規模之大,均非其他諸子散文可比擬。

()情感激越,文勢鋒利

「情感激越,文勢鋒利」是韓文的另一特色。這和韓非個人遭遇的不幸有關。韓非本是韓國的公子,見韓國削弱,屢次上書勸諫韓王,但為權臣所排擠,終不為韓王所用。後秦急攻韓,韓王才派韓非入秦以存韓,可惜為李斯所讒,結果被害。無怪乎韓非的文章充滿怨憤的激情。

()寓言故事,文學意味濃

韓非喜用文學意味濃的寓言故事,進行諷刺和證實自己的學說。此點類似莊周,但莊子的寓言多近似神話;韓非子的寓言,多半為歷史傳說。在其他諸子散文中,寓言大多散見各篇,但韓非子的寓言卻集中於說林上下、內外儲說。其中很多寓言都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例如「濫竽充數」、「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買櫝還珠」、「郢書燕說」、「自相矛盾」等。

五、對後世的影響

1.由秦至魏五百年間,法家之學雖因儒學之漸定於一尊,而略受影響,但至漢代 賈誼 政論已開儒、法混同之先河。而鄭玄注三禮,引漢律、漢法來比周制,不只以法家言說經,更是為後世廣開援法入儒的門徑。

2.漢代用法家輔儒、道之不足,而有王霸雜用之政。武帝、宣帝之時,廷臣論政,每以韓學為爭辯之課題。到三國 蜀漢,諸葛亮也曾為後主寫申、韓書。而在上述時期,韓非稱為聖人,與孔子同列。

3.唐代魏徵奉敕撰群書治要,不廢韓學,以供太宗敷治之需。而長孫無忌之唐律疏義,則儒、法混同,以「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也。」

4.自唐迄清千餘年間,韓學不彰。求其深明韓學之體要而知所抉擇者,唯明代末葉及清中葉而後之少數人士,然均不在位。故韓學漸失其真貌。

5.秦、漢之後的中國政局,始終為外儒、內法,而濟之以道的政治思想所左右。而所謂「內法」之「法」,大多為韓非之觀點。故專就實際政治之影響而論,其重要性當在儒、道兩家之上。

參、課外補充

*韓非子名句

1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初見秦)

【釋意】如果賞罰不能兌現,該罰不罰,該賞不賞,那麼有才幹的人、平民百姓也就不會為之獻身。

2.一人奮死,可以對十。 (初見秦)

【釋意】一個人拼命作戰,可以扺擋十個敵人,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往往能取得勝利。

3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有度)

【釋意】法律不偏袒權貴,繩墨不因為木材彎曲而彎曲。

4.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二柄)

【釋意】楚靈王喜歡身材曲條的美女,因而國中就出現許多因節食而忍飢挨餓的人。

5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 (孤憤)

【釋意】通曉治術的人,對事情一定要能夠看得遠、看得清楚。

6.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說疑)

【釋意】提拔親近的人而不迴避親屬,提拔疏遠的人而不排斥仇人。

7.不為小善,故有大名。 (喻老)

【釋意】不貪圖微利小功,必能成就大名。

8善為吏者,樹德。 (外儲說 左下)

【釋意】要想做一名好官,一定得先培養好的品德。

9欲富而家,先富而國。 (外儲說 右下)

【釋意】想要使你的家富有,必須先使你的國富有。

10.鏡執清而無事,美惡從而比焉。 (飾邪)

【釋意】鏡子保持清亮,不受任何干擾,公正地映照外物,不論美醜,一並照入,這樣美與醜就自行顯示出來了。

11.治天下必因人情。 (八經)

【釋意】治理天下一定要順應民意,合乎民情。

12.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五蠹)

【釋意】時代變化了,事情也隨之變化,事情不同了,治理措施也應當有所變化。

13.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五蠹)

【釋意】穿著有長袖子的舞衣便於舞蹈,本錢多便於做生意。

14.慈母有敗子。 (顯學)

【釋意】過於慈祥的母親,由於溺愛,也會使兒子變成敗家子。

15.冰炭不同器而久。 (顯學)

【釋意】冰和炭不可能同時放在一個盆子裡很久。

二、關於鼠的成語:

1.鼠憑社貴:老鼠憑借土神廟逞威,比喻君主近臣依仗

 君主威勢橫行無忌。

2.城狐社鼠:城牆洞中的狐狸,社壇裡的老鼠。比喻有

 所憑依而為非作歹的人。

3.鼠肚雞腸:猶言「鼠腹雞腸」、「鼠腹蝸腸」,比喻人器

 量小,不能容人。

4.鼠肝蟲臂:形容微賤的事物。

5.鼠目寸光:喻人眼光短,見識淺。

6.鼠竊狗盜:比喻小偷、小盜或小規模的搶掠騷擾。也

 作「鼠竊狗偷」。或比喻鬼祟卑鄙。

7.鼠雀之輩:謂鄙陋卑微之徒,蔑視他人之詞。

8.鼠牙雀角:指訟事或引起爭訟的細微小事。

9.抱頭鼠竄: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狽相。

10.膽小如鼠:形容膽量極小。

11.飲河鼴鼠:比喻指所需求或所得極有限的人。莊子逍

 遙遊:「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12.狗頭鼠腦:喻奴才相。

13.過街老鼠:比喻人人痛恨的壞人、壞事。

14.狼奔鼠竄:形容倉皇亂跑。

15.蛇行鼠步:形容膽小謹慎。

16.羅雀掘鼠:謂糧盡而張網捕雀、挖洞捉鼠以充飢。比喻想盡辦法籌措財物。

17.貓哭耗子:喻假慈悲。

18.首鼠兩端:猶豫不決、動搖不定貌。

19.投鼠忌器:比喻欲除害而有所顧忌。

20.梧鼠五技:喻技能雖多而不精。

21.蟻潰鼠駭:形容敵軍驚駭潰逃。

 

三、關於狗的成語:

1.蠅營狗苟:喻為追求名利,毫無廉恥心。

2.蜀犬吠日:喻少見多怪。

3.狗尾續貂:諷刺封官加爵太氾濫。或比喻把不好的東

 西接在好東西的後面,雙方不相稱,多指詩文創作方

 面。

4.兔死狗烹:喻事成後拋棄或陷害曾對自己有貢獻的人。

5.聲色犬馬:形容人沉迷於尋歡作樂,生活糜爛。

6.雞犬不寧:喻受到很大的騷擾。

7.雞犬升天:喻一個人做了高官或有了權勢,和他稍微

 有關係的人全都跟著沾光。

8.雞鳴狗盜:指沒有大才只會走旁門左道之人,或指宵

 小之輩。

9.驢鳴犬吠:喻文章低劣,毫無意義。

10.偷雞摸狗:喻做一些不正當的事或為人所不屑的勾當。

11.喪家之犬:現用以比喻潦倒無依,處境狼狽的人。

12.畫虎類狗:形容人好高騖遠,達不到目的,反落人笑

 柄。

13.跖狗吠堯:今形容人偏袒惡人而嫉斥賢者。(「桀犬吠

 堯」亦同)

14.東犬西吠:形容兩家人形同陌路。

15.雞犬相聞:土地狹小家戶密近,用來比喻小村落的情

 形。

 

 

 

 

 

 

四、出自韓非子的成語:

1.汗馬功勞(語見五蠹)

 指征戰的功勞,亦泛指一般的功勞。 

2.守株待兔(語見五蠹)

 喻做事呆板,不知變通。又喻抱著僥倖心理,妄想不

 勞而獲。

3.郢書燕說(語見外儲說 左下)

 指穿鑿附會之說。 

4.自相矛盾(語見難勢)

 形容言論前後互相抵觸。     

5.危如累卵(語見十過)

 形容危險至極,多指國家危急而言。 

6.目不見睫(語見喻老)

 喻人見遠不見近,或無自知之明。     

7.批其逆鱗(語見說難)

 喻觸人之怒。 

8.買櫝還珠(語見外儲說 左上)

 形容取捨不當,輕重顛倒。 

9.濫竽充數(語見內儲說 上)

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     

五、韓非文選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且有盜」,其鄰人之父亦,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昔者鄭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關其思曰:「胡可伐。」乃戮關其思,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此二說者,其知皆當矣,然而甚者為戮,薄者見疑。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矣。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