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自編教材(混和題)

一、素養混合題組(0,每題0)

 1.   閱讀下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如果古人的生命中也有GPS,我們該如何定位他一生的走向?

  杜甫自晚唐時,就被人稱為「詩史」,他一生所寫的一千四百多首詩串聯起來,可以說是一部時代的紀錄片,其中反映了王朝的盛世、世族的豪奢、百姓的疾苦、社會底層的生活等。尤其身處在安史之亂(公元755-763年)的動盪年代,使得杜甫更擅長用詩作描寫社會樣貌,呈現戰爭中官吏對百姓的迫害。如「三吏三別」中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公元759年途經陝縣石壕村時的真實經歷: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仁民愛物的杜甫在得罪權貴後,只能棄官隱居成都,但從他的詩作中,卻仍見杜甫顧念百姓的心思,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不管風雨有多大:,甚至屋漏偏逢連夜雨,杜甫依舊堅定疾呼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那些最動人的詩作,往往都是詩人在最失意孤獨時寫出,又如行經渝州、忠州時所寫下的〈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公元765年,在離開成都後,杜甫漂泊於湖北、湖南一帶,在夜月壯闊之間興發孤獨,慨嘆仕途不順、飄零江湖的自我。

  一代詩人,用詩作抒發個人生命旅途的同時,也記錄著歷史的篇章,在文學的地圖中,印下深刻的足跡。

 

()( )根據以上內容,判斷下列選項中,何者最適合作為本文的標題? (A)〈性格隱者——不向現實妥協的傲氣〉 (B)〈浪漫派型男——啜飲美酒,笑談風月〉 (C)〈時空旅人——循著詩史的腳印遊唐朝〉 (D)〈天下第一流人物——先憂後樂的生命情懷〉

()〈石壕吏〉詩中,說明中唐戰亂期間,官吏捉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的景象。以下為官吏上門捉人時與老嫗的模擬對話,請依據詩意,於空白對話框中填入官吏的問話內容,使此詩內容更加完整(建議作答字數:ABC每約格20-30字,請勿完全抄錄原文)。

()( )「文學地圖」能呈現古人作品與創作地點,藉此分析、比較古人的時空動向與創作內容,若將本文描繪為一張「文學地圖」,以下選項何者最適當? (A)

(B)

(C)

(D)

 2.   閱讀下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剛開始準備演講時,可以藉由擬定演講架構,確保你能有效並清楚傳達訊息。演講的架構可以分為引言、主體和結論。

  引言即演講的開場。演講有許多種不同的開場的方式,但只要做到下列所述,就能讓聽眾在一開始就快速掌握演講主題並進入演講脈絡。由於TED Talks有最長不得超過十八分鐘的時間限制,因此不適宜先長篇大論才切入主題。大多TED Talks的結構為:「先點出主題,再提出支持論述以說服聽眾,然後做結論再次強調演講的主題。」

  主體的部分則呈現數個重點,並提供充分的數字或例子來說服聽眾。縱然有遠大的想法,但若沒有實際例子的驗證,會讓你的演講給人「紙上談兵」或流於空談的印象。在一場演講中,你可能會提出三個論述,其中至少要有兩個論述加入自身或他人的實例、新聞資料或統計數字等,可使你的演講內容豐富又具有說服力。你可以說明激發此次演講的動機,個人的思想和經歷有可能影響聽眾反思自己的行為,甚至改變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將這些主題發想的動機明確告訴聽眾,尤其以自己深刻經歷的故事最能感動人。

  演講的結尾可以講述小故事,呼應前面提到的重點,達成前後連貫的目的,為演講劃下完美句點;也可以重複想要聽眾記住的重點,為演講做摘要,把重要訊息再次傳遞給觀眾。(改寫自溫宥基《10堂課練就TED Talks演講力》)

 

()( )請由文中敘述,選出推論恰當的選項: (A)開場應當有華麗磅礴的鋪陳,才能吸引聽眾 (B)演講的主體,尤其以新聞資料為佐證最能說服人 (C)演講稿架構鬆散的話,可能無法精準傳達理念 (D)演講結尾可引用大量數據,為前述觀點做論證

()( )根據上文,下列何者不是設計一場好的演講所應放入的要素? (A)充分的實例、論據 (B)呼應演講重點的結尾 (C)激發演講的動機 (D)詳細的個人介紹

()在〈生命的終極餅乾〉這場演講中,劉安婷說到:

  大一的暑假,我有一個機會到非洲的迦納做兩個月的小學老師……到了教學的最後一天,我走到我的教室,想和我的孩子們說再見。說完再見我就往校門口走過去,那裡有一臺巴士等著要載我去機場。走到一半的時候,忽然我聽到背後有「噠、噠、噠」的跑步聲,我轉過去看,發現瑪麗朝我跑過來,我嚇了一跳,以為她要來揍我。最後終究是被她追上了,我停下來,那一天下著毛毛雨,地上都是泥濘,我的腳上當然也都是泥土。當她追上我的時候,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蹲下來,用手把我腳上的泥土一次又一次地抹掉,然後她站起,往教室跑去。

這段為演講的主體內容,正好符合引文中提到的哪一種演講建議及演講效果?(建議作答字數:約40字以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閱讀下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在蘭陽地區,爸爸和何華仁叔叔最喜歡旅行的一個地方,應該是冬山河與蘭陽溪在河口交會,沖刷出來的那一片沖積平原。

  這塊平原相當開闊,六七年前我們來時,還是一塊荒涼的廢地。不只有野兔與鼴鼠的蹤跡,還有棕三趾鶉、短耳鴞等其他地區較少鳥類。天空則不時有紅隼鼓翼,如風箏般靜止,滑翔於天空,準備掠捕其他小動物。

  現在橫陳於阿一眼前的,卻是一塊幾近被開墾殆盡的大地。種滿了地瓜、洋蔥等旱地的農作物。廢耕的田逐一消失,動物也少了許多,每次一定發現的紅隼,也不在天空滑行。

  不過,阿一還是能在那邊盡情地跑步,因為那兒沒有車子往來,摔倒了,最多也只是沾一身泥巴而已。

  有一隻烏秋站在一輛停放在田埂的腳踏車上。看到阿一跑過去,居然陪飛了一陣。接著,不知為何,很不高興地飛到另一個枝頭怪叫,向阿一發了一陣脾氣,大概阿一礙了牠的覓食吧。

  這是鄉下的烏秋,棲息環境就是農民的耕作之地。如果是臺北的,恐怕就不會如此貼切。在臺北,烏秋們站在高高的電線桿上,偶爾飛下來吃蟲,不會跟你這樣貼近的。

  後來,我們穿過林投叢走到海邊。海水正滿潮。一隻魚鷹在海面抓魚,全身潛入水裡好幾回,結果都撲空而返,意外地把旁邊休息的蒼鷺嚇得引頸豎立,不安了許久。後來,那隻可憐的魚鷹疲憊地沒入對岸的荒地去。據說牠整個冬季都在這兒過活。

  一般人看到烏秋和魚鷹的動作,大概以為鳥類在野外自由自在飛行,一定很快樂。但我和何叔叔,兩位長時觀鳥的人都以為,烏秋和魚鷹在這裡其實活得很辛苦,跟這兒的農民一樣。(劉克襄〈冬山河之旅〉)

 

()( )本文與〈水證據──給河流〉均以冬山河流域為敘寫對象,關於二文寫作手法的比較,說明正確的是: (A)本文將烏秋人性化,說明生物習性具有城鄉之分;課文將河流人性化,記述人與河川的密切互動,傳達對土地的深切依戀 (B)本文以鳥類捕食的困境,暗示自然環境已不復以往;課文則以冬山河的狂野水患對農作物的毀壞,強調科學治水的必要性 (C)二文作者均以冬山河美麗的自然河景為敘寫主軸,表達對大自然豐沛生命力的憧憬與敬意,暗諷人類對於大自然的不當破壞 (D)二文作者皆具體描寫眼前冬山河流域之景,並透過今昔對比引導讀者深思,暗示人類過度開墾將對大自然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本文與課文〈水證據──給河流〉均描寫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共生關係,請分別說明二文作者在人類開墾土地後,對此共生關係抱持著何種想法,完成下表(建議作答字數:每格約30字以內)。

 

對於自然與人類之間共生關係的想法

本文

A

〈水證據

──給河流〉

B

 

 

 

二、新型素養混合題組(0,每題0)

 1.   閱讀下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ㄍㄨㄟˋ)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節錄自《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

(1) ( )根據上文,判斷「曹劌下視其轍」的主要原因是: (A)嘗試與齊國中的魯國暗樁相互接應 (B)探測齊國軍力是否雄厚 (C)試驗齊國軍心是否凝聚 (D)確認齊國是否另有埋伏

(2) ( )下列關於本文的敘述,最適當者為: (A)「鼓之」、「馳之」等作戰指示展現曹劌當機立斷的行事風格 (B)以國泰民安為治國宗旨的莊公本傾向與齊國求和,不願出兵應戰 (C)由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可知曹劌屬於思慮縝密、完備的謀略者 (D)全文旨在描寫戰爭頻仍的淒涼慘景及對生靈塗炭的悲憫情懷

(3) 本文與〈燭之武退秦師〉皆為先秦時代歷史散文名篇,請比較二文異同處,完成下表(作答字數:jk項各20字以內):

2.     閱讀甲、乙二詩,並回答下列問題。
(甲)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出自杜牧題烏江亭〉)

(乙)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出自王安石烏江亭〉)

(1) ( )下列關於甲詩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起首以豁達的態度點出「勝敗乃兵家常事」為人生常態,強調「不爭而善勝」之理 (B)次句強調能夠包羞忍辱才稱得上男兒,此處有暗諷項羽氣度、胸襟不夠寬廣之意 (C)第三句以江東子弟人才濟濟之述懷想過去楚國軍容壯盛的榮景,興發今非昔比之嘆 (D)全詩旨在說明生命中的是非成敗如過眼雲煙,無須耿耿於懷,抒發對人生短暫的慨歎

(2) ( )關於乙詩,下列敘述正確者為: (A)全詩旨在說明「堅持不懈未必能成功,機運亦為影響成敗的關鍵因素」之理 (B)起首勾勒壯士百戰沙場的驚險場面,營造肅殺氣氛,後段情感則漸轉為沉鬱 (C)次句指出中原為群雄爭霸之咽喉要地,一旦士氣有所削弱,便難以重振旗鼓 (D)末句透過激問法強化語氣,點出人心向背實為影響國勢命運走向的關鍵因素

(3) 甲、乙二詩以不同的觀點看待楚漢之爭的戰爭成敗,請比較二詩,說明二者對楚漢之爭結局的看法,並結合以下關於命運哲學類型之簡介,勾選出相應的哲學立場,完成下表(作答字數:jk項各約30字以內):

3.     閱讀下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我們屋後有半畝隙地。母親說:「讓它荒蕪著怪可惜,既然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闢來做花生園罷。」我們幾姊弟和幾個小丫頭都很喜歡──買種的買種,動土的動土,灌園的灌園;過不了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媽媽說:「今晚我們可以做一個收穫節,也請你們爹爹來嘗嘗我們底新花生,如何?」我們都答應了。母親把花生做成好幾樣的食品,還吩咐這節期要在園裡底茅亭舉行。
  那晚上底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來,實在很難得!爹爹說:「你們愛吃花生麼?」
  我們都爭著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底好處說出來?」
  姊姊說:「花生底氣味很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製油。」
  我說:「無論何等人都可以用賤價買它來吃;都喜歡吃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爹爹說:「花生底用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底果實懸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生羨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下,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來。你們偶然看見一棵花生瑟縮地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的。」母親也點點頭。爹爹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了。」爹爹說:「這是我對於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夜闌才散,所有的花生食品雖然沒有了,然而父親底話現在還印在我心版上。

(許地山〈落花生〉)

(1) ( )根據上文,作者父親認為「花生」之於其他果實更顯可貴之處是: (A)氣味濃郁、脂質豐富,能製出優良油品 (B)價格低廉、風味佳,老少咸宜 (C)外貌雖不引人注目,但用途良多 (D)栽植容易、產量豐碩,素有「生命之果」之稱

(2) ( )依據引文中的對話,作者父親對孩子們的期許,與下列選項文意最為相近者為: (A)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B)弱者等待時機,強者製造時機 (C)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D)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3) 本文作者欲藉由家族成員討論花生特質一事傳達的道理是(作答字數:約30字以內):

 

 4.   閱讀甲、乙二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和同事們在近二十年間研究多項關於「人類如何評斷他人」的心理學實驗,綜合各項實驗結果發現,人們經常會以「個人能力」與「親切程度」作為評價依據:能力優秀且態度親和之人會受到他人的崇敬;能力良好但態度不親切的人則容易讓人妒嫉;能力欠佳但待人和善之人將成為受人同情的對象;能力不足又冷淡刻薄之人往往會受到藐視。
 你是否曾對於身旁之人的成功感到不是滋味,而陷入嫉妒情緒的漩渦當中?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嫉妒心態的形成與「低自尊」有密切的關係,自尊水平的高低會受到「自我價值肯定」、「安全與歸屬感」等因素的強弱程度影響。低自尊者慣於自我貶抑,認為自身條件與能力皆不及他人,且敏感於他人的評價,由於心理狀態不穩定,因此容易心生嫉妒。也有部分研究者認為嫉妒是一種生物基於生存本能所衍生的情緒,當我們所擁有的事物遭受被剝奪的危機,便會產生自我保護的競爭意識與嫉妒情緒。嫉妒心理的形成除了起因於「捍衛自身現有資源」,也涉及「外求他人所有」的慾望層面。
  「嫉妒」與喜悅、驚訝和害怕等基本情緒()不同,是由多種情緒所揉合的複合情緒,其中伴隨著恐懼、憤怒、羞愧等。而嫉妒心理容易在什麼情況下產生呢?多項心理學研究指出,促發嫉妒心理取決於四項基本條件:
【條件一】處境關聯性:和他人比較之事關乎到自身處境。
【條件二】條件相近性:比較對象與自己同處於相關領域中,且社經地位和各方面條件與自身相近。
【條件三】目標易達性:認為比較對象欲與自己爭奪的共同目標不易達成。
【條件四】資源對等性:認為較良好、優越的資源非他人所應得。
  適當地嫉妒或許能驅使自己更加上進,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嫉妒心理也可能成為自身前行的阻力。若能透過正向、美好的實際體驗來增強自我效能(),便可逐漸擺脫嫉妒情緒的控制與束縛,自過度比較的惡性循環抽離,人生將更加明朗、開闊。
(改寫自傑克.路易斯《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
Edward〈自信心要如何建立?4種研究告訴你,每日一問「我是誰」提升信念、根除"比較心態"先從少用「社群媒體」開始〉、Edward〈愛吃醋和自尊心低有關?5重點了解「忌妒」從何而來、如何解決:出現試圖掌控、情緒勒索建議「這樣」做〉
【注釋】()基本情緒:又稱原始情緒,為人類大腦與生俱來的情緒,能夠為生存做出適當的選擇與反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一個人對自己是否能達到某項目標的信念及自信強度。

(1) ( )下列左圖為依據個人能力和親切程度高低所繪製的評價量表,請根據甲文,判斷以下右表所列之甲、乙、丙、丁四類人及其受到的社會評斷,對應最適當的是:

(A)甲類人 (B)乙類人 (C)丙類人 (D)丁類人

(2) ( )以下關於乙文的敘述,最適當的是: (A)心理素質較高者心理狀態穩定,因此較不易產生嫉妒情緒 (B)嫉妒心理的成因中,內在自我保護的占比較向外求取資源來得高 (C)嫉妒是一種負面情緒,故多數心理學者倡導應透過系統化的心理訓練抑制其形成 (D)嫉妒為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能在人們面臨生存危機時迅速發出信號,使身體作出適當的反應

(3) 〈坤伶〉一詩中,「每個婦人詛咒她在每個城裡」一句呈現婦人們對坤伶強烈的敵意,請判斷婦人興起嫉妒的原因近似於乙文所述之何項嫉妒激發條件,並說明推論理由(作答字數:40字以內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