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名稱 | 十、項脊軒志 | 授課日期 | |||||||||
教材來源 | 三民版普高國文第一冊 | 教 師 | 徐同駿 | ||||||||
月 | 日 | 節 | 教 學 重 點 | ||||||||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簡介,並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 | |||||||||||
二、講解課文主旨、特色及內容,並進行引導問答 | |||||||||||
三、講解課文結構、課文賞析,引導學生課後討論 | |||||||||||
四、延伸閱讀、議題思考、課後練習與活動 | |||||||||||
教學準備 | 教師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補充教材 | |||||||||
學生 | 課本、講義、學習單、文具 | ||||||||||
學 習 重 點 | |||||||||||
學習表現 | 2-Ⅴ-5 運用各類表演藝術的形式,進行文本的再詮釋。 2-Ⅴ-6 關懷生活環境的變化,同理他人處境,尊重不同社群文化,做出得體的應對。 4-Ⅴ-1認識六書的原則,了解字形、字音、字義的關係。 5-Ⅴ-1辨析文本的寫作主旨、風格、結構及寫作手法。 5-Ⅴ-5主動思考與探索文本的意涵,建立終身學習能力。 6-Ⅴ-4掌握各種文學表現手法,適切地敘寫,關懷當代議題,抒發個人情感,說明知識或議論事理。 | ||||||||||
學習內容 | Ab-Ⅴ-2文言文的詞義及語詞結構。 Ab-Ⅴ-3文言文的字詞、虛字、古今義變。 Ac-Ⅴ-1文句的深層意涵與象徵意義。 Ad-Ⅴ-1篇章的主旨、結構、寓意與評述。 Ad-Ⅴ-4非韻文:如古文、古典小說、語錄體、寓言等。 Ba-Ⅴ-1順敘、倒敘、插敘與補敘法。 Ba-Ⅴ-2人、事、時、地、物的細部描寫。 Ba-Ⅴ-3寫作手法與文學美感的呈現。 Bb-Ⅴ-1 自我及人際交流的感受。 Bb-Ⅴ-2對社會群體與家國民族情感的體會。 Cb-Ⅴ-2各類文本中所反映的個人與家庭、鄉里、國族及其他社群的關係。 | ||||||||||
教 學 目 標 | |||||||||||
一、認識歸有光的文學主張與散文特色。 二、學習取材於生活瑣事,並藉事抒情的寫作手法。 三、體會作者對家人的深情描寫,培養珍惜親情的情懷。 | |||||||||||
對應課綱 核心素養 | A.自主行動 | ■A1.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 |||||||||
B.溝通互動 | □B1.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 ||||||||||
C.社會參與 | □C1.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 ||||||||||
議題融入 | 【家庭教育】 從文中作者對於母親、祖母、妻子三人的描寫,延伸討論學生與家人互動的方式、家人對自己的影響、家庭對自己的重要性、家族親友與自己的關係等,藉此培養學生珍惜親情的情懷。 【生涯規劃教育】 歸有光追求功名固然有其時代背景,但也受到其成長環境、家庭期待的影響。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對未來類組、大學科系的選擇,與家庭影響的關係。 【生命教育】 從文中所描寫的家族變遷、物在人亡,了解人事滄桑的必然性,思索如何在變動中找尋個人定位並建立正確價值觀,並從作者對於未來的期許,思索「成功」的定義。 | ||||||||||
教學指導要點(活動流程) | 教學時間 | 教學資源 | 評量方式 | ||||||||
第一節課 一、課前引導 (一)根據學生國中時學過的劉禹錫陋室銘,引導學生討論自己理想的書齋樣貌。 (二)請學生以圖畫簡略勾勒自己的書房,標註幾個對自己別具意義的角落或物品。(參議起玩國文「課前引導、一」) 二、題解 (一)說明篇名用「志」非「記」的原因 (參備課用書「『志』、『記』之別」) (二)透過介紹歸有光的家世背景,說明課文寫作動機。 (三)講解文章主旨與特色 三、作者 (一)作者生平簡介 (二)作者趣聞軼事 (參備課用書「歸有光事件簿」) (三)說明歸有光與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的關係。(參備課用書「作者補充解釋」、「明代散文發展」) 第一節課結束 | 10分鐘 20分鐘 2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 | 能初步了解本課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及文學風格 | ||||||||
第二節課 一、課文講解 (段落提問參備課用書「課文引導問答」) (一)第一段:記項脊軒的來歷及修葺前後的不同樣貌,還有作者在書齋中的生活、讀書之樂。 ※段析:先寫整修前的陰暗破舊,再寫整修後的明亮雅潔。直接破題敘述項脊軒經作者之手的轉變,情感以「喜」為主。 ※段落提問: 1、項脊軒的坐向給它帶來什麼缺點?作者如何改善? 2、作者在屋內為何常需要移動桌子? 3、「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是在形容項脊軒的環境如何? (二)第二段:記家族人事變遷的三件事:一是家道中落,分家後家族漸生隔閡;二是懷念母親的慈愛;三寫祖母對自己的期許關懷。 ※段析:以第一句為過渡,引出與項脊軒相關的人事。「喜」指前段所記之事,「悲」指家道中落、睹物思人;從軒帶出親族,由親族帶出老嫗,再帶出祖母、母親,情感以「悲」為主,層次逐漸加重。 ※段落提問: 4、「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句中的喜與悲各指什麼? 5、「內外多置小門牆」暗示著歸氏家族景況如何? 6、老嫗敘述作者母親在世時的往事,為何兩人皆哭泣? (三)第三段:繼續回憶在軒中讀書時的兩件往事:能以足音辨人、軒能遇火不焚。 ※段析:藉能以足音辨人補充說明作者在軒中長期苦讀之狀;神護等語和下段蜀清、諸葛亮之例相呼應,透露作者對自身的期許。 ※段落提問: 7、作者認為項脊軒「殆有神護」,此句背後有什麼寓意? (四)第四段:以蜀清、諸葛亮自喻,表達對未來功成顯達的抱負。 ※段析:仿史記論贊筆法,以蜀清、諸葛亮二人先困後達之例自我砥礪,抒發心志,總結前三段,預告自己將從「區區處敗屋中」的情況脫穎而出。 ※段落提問: 8、蜀清與諸葛亮二人有什麼共同之處? (五)第五段:補記項脊軒與亡妻的關係,表達悼念之情。 ※段析:以瑣事勾勒出夫妻間的濃情,對比首段詳寫翻修過程,本段簡短帶過,並不再稱「項脊軒」,甚至改變格局,委婉傳達深怕睹物思人的哀情。 ※段落提問: 9、為何後人能夠得知本文寫作時間至少分成兩個階段? 10、作者在本段中再次稱呼項脊軒為南閤子,可能原因為何? (六)第六段:寫亡妻生前手植之樹已高大繁茂,言盡而意未盡。 ※段析:藉物抒情,將對妻子的懷戀寄託於枇杷樹。 ※段落提問: 11、作者特意在結尾提及庭外的枇杷樹,其可能的原因為何? 二、課後統整 (一)從文中的哪些句子可看出作者時常待在項脊軒中? (二)項脊軒主要經歷了兩次翻修,第一次可見課文第一段,第二次則見第五段。這兩次翻修時,作者心情各有什麼變化? (三)請推測作者在十幾年後補寫最後兩段的用意為何? 第二節課結束 | 45分鐘 5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 | 能大致說明本課的主旨和特色,以及各段大意 | ||||||||
第三節課 一、課文賞析 (參課本「課文賞析」、備課用書「課文精粹鑑賞」或議起玩國文「深度探討」) 二、結構分析 (參備課用書「課文結構表」) 三、課後討論 (參課本「問題討論」、備課用書「問題討論參考答案」) 第三節課結束 | 20分鐘 10分鐘 2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其他輔助教材 | 能夠了解作品的章法佈局 能說明本課的寫作手法及分析內容 透過課後討論來檢驗所學 | ||||||||
第四節課 一、延伸文本 (一)閱讀文本:閱讀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認識歸有光對清代桐城派寫作風格的影響。(參課外閱讀文選第五課) (二)影音問答 (參備課用書「課文引導問答:延伸思考」) 1、播放影片堂前木,觀賞影片中以本課中歸有光的補記為靈感所創作的音樂,與課文進行比較,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2、播放影片【愛悅讀】青田街七巷六號:亮軒,透過影片內容,帶領學生思考住家與自身生命的影響。 三、實作演練 (一)寫作訓練:分析課文結構,再學習該寫作技巧,完成一篇短文。(參思維工程學習單) (二)國寫訓練:(1)知性題:統整、歸納不同人對愛的看法,並提出自己對愛的定義及理由。(2)情意題:從說明親子衝突的文章中,回顧自身經驗,抒發對親情的感受。(參國寫之鑰第一回) (二)創意實作:擷取課文中二至三個橋段,發想數個分歧劇情,使故事產生多種結局,再運用投影片做成互動式電子小說。(參素課達「活動二」) 四、議題討論 (一)家庭教育:從文中作者對於三位至親的描寫,延伸討論學生與家人互動的方式、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及重要性,藉此培養學生珍惜親情的情懷。(參議起玩國文「課後思辨、三」) (二)生涯規劃教育:可引導學生思考對未來類組、大學科系的選擇,與家庭影響的關係。 (三)生命教育:從作者對未來的期許,思索「成功」的定義,以及如何在變動中找尋個人定位,建立正確價值觀(參議起玩國文「課後思辨、二」) 第四節課結束 | 30分鐘 20分鐘 | 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教師自備資料、其他輔助教材 | 能夠藉由課外文本的閱讀與欣賞,從中去體會課文的核心概念,及不同文本與本課的異同之處 能夠藉由作文練習來驗證所學,並透過活動實作,將課堂與生活連結 能夠藉由延伸議題的討論與思考,連結課文並培養對生活中議題的敏銳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