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一)中南半島
一、 世界文化的萬花筒
1.自然環境:
| |||||||||
(2).名稱 | A.中國近代以 稱之。 B.西方人早期以 泛稱之。 | ||||||||
(3).分區 | 因自然環境及文化特徵的差異,區分為 A.半島:中南半島,包括越南、寮國、泰國、緬甸及柬埔寨五國。 B.海島:南洋群島,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汶萊及菲律賓五國。 | ||||||||
(4).地理 位置 | 具過渡性: A.界於中國和印度兩大文明古國之間Ý文化便深受此兩國影響。 B.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Ý成為東西往來必經之點,易遭遇外來文化。 C.古代為海上絲路必經之地。 D.影響:呈現多元文化景觀。 |
(5). 氣候:
A.類型: 氣候。
B.特徵:
a. 除北部局部高地外,幾乎四時如夏(因為緯度低)。
b. 乾溼季分明(夏雨冬乾)。
c. 雨量豐沛。
C.影響:生物族群繁多,生活資源容易取得。
(6) 地形:與中國西南一脈相承,形成「山同脈,水同源」之關係。
A.山脈:南北縱列,由西向東有亞拉干山Ý他念他翁山Ý安南山脈。
B.河川:
a由北向南流,以 為分水嶺,分別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b.中南半島五大河川由東 西的北較:
河名 | 紅河 (富良江) | 湄公河 | 昭披耶河 (湄南河) | 薩爾溫江 | 伊洛瓦底江 |
發源地 | 雲南省 | 青海省 | 泰北山地 | 西藏自治區 | 雲南省 |
上游名稱 | 元江 | 瀾滄江 | 昭披耶河 | 怒江 | 恩梅開江、邁立開江、更的宛江 |
流經國家 | 中、越 | 中、緬、寮、泰、柬、越 | 泰 | 中、緬 | 中、緬 |
河口港市 | 海防 | 西貢 | 曼谷 | 毛淡棉 | 仰光 |
注入的海洋 | 東京灣 | 南海 | 暹羅灣 | 安達曼海 | 安達曼海 |
特徵 | 滇越鐵路沿河谷興建 | 流路最長,流經中南半島五國 | 唯一未發源於中國 | 缺乏三角洲 | |
水系 | 太平洋水系 | 印度洋水系 |
C.平原:各河中、下游的沖積平原或 三角洲,是各國精華區。
D.影響:
a.山河南北並列Ý故南北交通遠比東西便利。
b.各國得以保存其文化特色,而呈現出多樣性。
2.多樣的文化
(1).文化的孕育:
A.族群來源 Ý中國長江以南。
B.文化特徵:
a.與中、印兩國往來愈多,文化愈趨多元Ý來自中國的生產技術與政治制度,宗教思想。
b..漢化極深的越南Ý接受中國長期的政治統治及文化輸入。
c..小乘佛教圈形成Ý除 外,小乘佛教的信仰普及中南半島。
d.典型的佛教國度:宗教是塑造中南半島文化風格的最大力量。
*文字是以梵文為基礎而發展。
*古典的詩歌、音樂、舞蹈及文學,多以宗教為主題。
(2)西方殖民文化的衝擊:中南半島近代動亂的根源。
A.至十九世紀末,東南亞幾乎已全部淪為西方帝國主義者之殖民地。
B.勢力分配:
a. 英國由西向東侵占
形成英法兩強對峙的局面
b.法國由東向西侵占越、柬、寮三國
c.泰國 因成為兩強對峙的緩衝地,得以維持獨立
東南亞唯一從未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國家。
C.影響:
a.政治上 喪失主權,激起強烈的民族主義。
b.經濟上 商品經濟(包括熱帶栽培業及採礦業)的發展,改變原有的自給式經濟體系。
c.文化上 新語言、文字、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思想的傳入。
東南亞呈現多元文化景觀,是因為: 1.過渡性的地理位置 2.地形的切割與隔離 3.西方殖民帝國的入侵。 |
二、紛亂的政局
1.殖民主義下的政治發展
(1)二次大戰後,中南半島政局動盪不安:與殖民地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2)東南亞國家近代文化發展的最大特徵: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彩政治思想。
(3)中南半島最早獨立的國家 泰國:
A.背景:位居英、法兩大殖民勢力之間而得以倖存。
B.位居兩強環峙的情勢,造成:
*.泰人的民族意識被強化
主動進行各層面的改革
*.接觸西方的科技文明與思想
C.政治體制的轉變Ý由軍主專制轉為軍主立憲Ý成為中南半島政局較穩定的國家。
(4)殖民帝國統治下的越、寮、柬、緬四國:新的知識階層努力推動獨立運動的浪潮,原因有
A.接受了新的教育體制及社會經濟型態。
B.接觸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民主自由與社會主義等思想。
C.受中國辛亥革命、俄國十月革命及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等重大事件之影響。
2.追求民族獨立之路
(1)二次大戰結束,越南、柬埔寨、寮國進行大規模抗法戰爭,迫使法國勢力退出中南半島。
(2)共產勢力滲透到中南半島,越南因此分裂為北方以胡志明為首的共黨政權,與南方的親美政權。
(3)越戰:美國史上歷時最久的海外戰爭
原因 | 美國基於冷戰時期「遏止共產主義擴張」的世界策略,對北越共黨擴張倍感壓力,決定對越南事務軍事干預。 |
越戰 | (1)南北越的戰爭(1961~1973年):美國於1965年後正式出兵。 (2)美國撤軍越南原因: A.傷亡慘重及長期深陷戰局的困厄。 B.國內矛盾與反戰聲浪日益激化。 (3)1975年北越共黨勢力橫掃南越,隔年宣布統一,新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
(4).越南史:中國版圖及藩屬→法國殖民地→二次大戰中日本占領→大戰後抗法→獨立、統一(但淪為共產國家)。
(5).柬埔寨與寮國:仍在共產統治中。
四、經濟發展
1.改革開放下的社會主義經濟
(1)中南半島自古就是稻米盛產區:
A.條件:
a. 溫暖溼潤的季風氣候。
b. 肥沃的沖積平原與三角洲。
B.輸出國:越南、泰國、緬甸。
(2)殖民統治期間:發展出大規模的熱帶栽培業與採礦業,成為西方工業國廉價工業原料和農產品供應地,如橡膠、錫礦等。
(3)殖民地式經濟的影響:
A.殖民地的農業更加依賴國際市場。
B.農民生活不見提升,反成貧工階級。
(4)越、寮、柬、緬四國,從早期的稻米輸出國→缺糧、飢荒的窘境。
A.原因:
a.戰爭破壞農業環境。
b.實行社會主義,採行農業集體化與產業國有化政策。
c.政局不安,內戰頻仍。
d.生產技術與意願長期低落。
B.改善方法:
a.積極謀求參與區域國際組織 東南亞國協的機會。
b.積極實施經濟改革,已使農業生產穩定增加,擺脫缺糧、飢荒的因境、越南甚至恢復稻米出口。
C.工業基礎薄弱,經濟改革仍因難重重,因為:
a.動力、運輸等基礎設施缺乏。
b.國營企業設備老舊,技術落後。
c.政局不定,開放政策未明。
d.極度缺乏資金與技術人才。
2.力圖振作的新興工業國 泰國
(1)中南半島經濟發展最現代化的國家,經濟結構以工、商業為主,為東南亞經濟改革成功的典範之一Ý原因:較為穩定的政局。
(2)目前泰國經濟繁榮後,其背後仍潛藏著許多隱憂:
A. 輸出的工業產品仍以低技術、高勞力的輕工業產品為主。
B.過分依賴外國資金。
C.政府機構、制度、經濟體質不夠健全。
D.經濟發展呈現區域不均的現象:集中大曼谷地區,而使貧窮的東北部地區更形落後。
E.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F.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受創甚深。
試題觀摩:
1. 東南亞地區的地理特色,何者與「殖民地式經濟」的關係最密切? (A)
人種差異大 (B)文化呈過渡性色彩 (C)多港埠型都市 (D)農林礦產資源豐富 (E)大河下游為人口稠密的精華區。
2. 在下列中南半島各國的自然與人文現象中,何者的來源與中國關係最薄 弱或相似性最低?(A)河川 (B)山脈 (C)族群 (D)宗教 (E)傳統農耕習慣。
3. 當年鄭和下南洋,若欲返鄉探親,以當時的交通工具--帆船,最適合 利用下列那一節日前後返鄉? (A)重陽節 (B)中秋節 (C)元宵節 (D)端午節 (E)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