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名稱 | 中南美洲 | 班 級 | 高二普通科 | 人 數 | 50人 | ||||
教材來源 | 龍騰出版的高中課本為主 | 教師 | 洪芝怡老師 | 時 間 | 兩節課 (共100分鐘) | ||||
能 力 指 標 | |||||||||
教學方法 | 講述法、提問法、多媒體教學法 | ||||||||
教學資源 | 板書、學習單、powerpoint、圖片、多媒體教室 可可、巧克力 | ||||||||
教 學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 ||||||||
一、認知方面: 1.指出中南美洲的位置與地形 1-1指出中南美洲位於板塊交界處,多火山活動 1-2說明中美洲的位置與高原、地峽、群島三種地形 1-3說明南美洲的位置與範圍 1-4說明南美洲的地形分布 2.了解中南美洲的氣候與水文 2-1了解中南美洲的氣候受緯度、地形與洋流影響,氣候多樣 2-2了解中南美洲以熱帶氣候區範圍最大的原因 2-3了解中美洲常有颶風的原因 2-4了解中美洲的高原與熱帶島嶼氣候 4-3了解中南美洲經濟發展的潛力 4-4了解「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優勢條件 4-5了解巴西近年來的經濟發展 4-6了解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的重要性,以及被破壞的情形與產生的影響 二、情意方面: 5.主動關心中南美洲的政治、經濟發展 5-1樂意注意有關中南美洲的國際新聞時事 5-2樂於關懷與蒐集亞馬孫河熱帶雨林的資訊、環境與生態問題 | 2-5了解南美洲的高地氣候與都市分布的關係 2-6指出南美洲的沙漠、地中海型與溫帶海洋氣候區 2-7了解南美洲的亞馬孫河為熱帶雨林氣候 2-8指出南美洲的熱帶莽原、溫帶草原與溫帶沙漠氣候 3.了解中南美洲的族群與文化融合 3-1說出中南美洲的原住民與三個古文明 3-2了解中南美洲古文明被破壞的原因 3-3了解中南美洲又稱為「拉丁美洲」的原因 3-4認知中南美洲的族群融合過程 3-5怎中南美洲的文化融合過程並能舉例說明 4.了解中南美洲的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 4-1說明中南美洲發展熱帶栽培業的環境因素與歷史背景 4-2了解中南美洲發展熱帶栽培業的負面影響 5-3願意思考亞馬孫河熱帶雨林的生態保育問題,並能身體力行參與改善行動 三、技能方面: 6.能判讀氣候區圖及熱帶栽培業分布圖 6-1能從地形、緯度與洋流的關係,了解氣候分布的原因 6-2能從氣候區圖了解熱帶栽培業的分布位置與產 業發展分布 | ||||||||
教學活動 | 教具 | 時間 | 評量 | ||||||
本節引言 位置與地形 ●引起動機 1.提問 (1)在國際新聞中,常會聽到中南美洲地區發生地震,造成重大傷亡,這是什麼原因? (2)南美洲的地形景觀差異性極大,同學們知道有哪些特殊或極端的地形景觀嗎? 2.說明 (1)因為中南美洲西側位於板塊之界處,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故多火山地震活動,且山脈高聳直逼海岸,由北向南延伸,縱列中南美洲西側。 (2)南美洲有陸地上最長的安地斯山脈,流域面積最大的亞馬孫河,極端乾燥、幾乎從不下雨的阿塔加馬沙漠,落差最大的天使瀑布,水量與寬度最大的伊瓜蘇瀑布。廣大的巴西高原,智利南部曲折險惡的峽灣海岸等,皆令人稱奇。 ●教法示例 1.提問:為何中南美洲西側多地震、火山活動? 2.說明:因為位於聚合板塊的接觸帶上,因此山脈由北而南綿延數千公里,且時常發生火山與地震。 3.看圖: 4.說明:中美洲北鄰美國,南接中美地峽、南美洲。而墨西哥東鄰加勒比海與西印度群島,西為太平洋。 5.看圖: 6.說明:南美洲略呈倒三角形,東西兩側為大西洋與太平洋,西有安地斯山南北縱列,東為巴西高原面積廣大,中央為亞馬孫河盆地,彭巴草原與巴塔哥尼亞高原。 ●教學留意事項 1.教師可以簡介世界主要板塊分布及產生的現象,與「地球科學」互相連結。 2.安地斯山為陸地上最長的山脈,而非「世界」,因海底裡有「中洋脊」更長,為世界上最長的山脈。 3.可用古巴的棒球運動和加勒比海的豪華遊輪旅行與熱帶島嶼風情,來引起學生興趣。 4.板塊構造一再出現,可配合地球科學,讓學生更加熟悉。 (第一節結束) | 投影片 | 50 | 了解中南美洲的自然環境。 | ||||||
氣候與水文 ●教法示例 1.看圖︰ 2.說明︰中南美洲有超過一半的面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故以熱帶雨林和熱帶莽原為多,而且夏季時,墨西哥灣與加勒比海一帶常受颶風為害,不過,西印度群島屬熱帶島嶼,為著名渡假勝地。 3.看圖︰ 4.說明 (1)南美洲西側有高聳的安地斯山縱列,因此形成垂直分布的高地氣候。山間盆地因海拔高而氣溫低,宜於人居,因此常形成高原都市的所在地。 (2)南美洲西側沿海,受緯度與洋流影響,由北而南有熱帶沙漠,溫帶地中海型和溫帶海洋型氣候,雨量與溫度差距很大。 5.看圖:參考 6.說明 (1)亞馬孫河位於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故有高大濃密的熱帶雨林,且因上游高山積雪融化,水源不絕,故亞馬遜河的流量與流域為世界第一。 (2)巴西高原因高度較亞馬遜盆地高,且面積極為廣大,因此氣候屬熱帶莽原、乾溼分明。 (3)彭巴草原為溫帶草原氣候,為阿根廷重要農、牧區,有大量農牧產品外銷。 (4)巴塔哥尼亞高原,因位處盛行西風的背風坡,西側為安地斯山,加上東岸有福克蘭寒流流經,故形成溫帶沙漠,景色荒涼。 7.看圖: 8.說明 (1)各月月均溫高於攝氏18度,且差距不大,故可知位於熱帶。 (2)5-8月較其他各月為低,可知其位於南半球 (與北半球季節相反)。 (3)夏季(10~3月)多雨與冬季(5~9月)少雨、差距明顯,此為莽原氣候特徵。 9.討論:為何亞馬遜河流域地廣人稀? 10.說明:因氣候溼熱,且易受流水侵蝕土壤不肥沃,農業生產力有限,土地贍養率低。加上高大濃密雨林阻隔外人進入,因此開發慢、人口成長低,但也因此保留極為豐富的生態環境。 ●教學留意事項 1.本段中南美洲的氣候分區介紹,類型繁多,請配合地形圖與氣候分區圖互相對照講解,並可利用課本上的照片印證氣候景觀。 2. 3.利用 族群與文化融合 ●教法示例 1.提問:同學們是否有聽過馬雅、阿茲特克或印加等古文明,以及這些古文明消失的原因? 2.說明:中南美洲原住民為印第安人,曾先建立馬雅、阿茲特克與印加等輝 煌文明,但馬雅文明於十至十一世紀時消失,而印加與阿茲特克文明在十六世紀時,受到西班牙人入侵而摧毀;此三文明如今只留下了許多引人入勝,卻又難以解釋的考古遺蹟。 3.提問:為何今日中南美洲的主要語言為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 4.說明:因為西、葡兩國在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代,積極航向世界向外擴張,占領了絕大部分的中南美洲,因此除了少數地區使用英文(如:中美洲貝里斯)之外,其他地區大多使用西班牙文與葡萄牙文(巴西被葡萄牙人所殖民)。 5.看圖: 6.提問:西、葡兩國的殖民統治為中南美洲帶來怎麼樣的變化? 7.說明 (1)為了墾殖之需,移入非洲黑人,十九世紀後又有歐洲與亞洲移民前往開發,促成族群融合。 (2)器物、農作,耕作技術與宗教等的交流,如馬鈴薯、玉米、蕃薯是由中南美洲傳出,天主教信仰由歐洲傳入等。 8.看圖: ●教學留意事項 1.可利用馬雅金字塔、太陽曆與印加帝國的馬丘比丘等文化遺蹟的介紹,來引起同學探索知識的興趣。 2.可適度告知學生,中南美洲受歐洲殖民的影響,而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歷程,在此過程中充滿破壞、殺戮與不平等,而非雙方歡喜甘願的文化交流。 3.提醒學生對不同文化、人民的相互尊重、包容。 (第二節結束) 熱帶栽培業與礦產資源 ●引起動機 1.提問:請同學猜猜老師今天帶來的果實為何? 2.請猜猜他的原產地在哪裡?並說明他的種植條件,分佈範圍?主要出口國家與地區? 3.介紹台灣的可可,生產過程,並且試吃新鮮味加工過的可可豆與加工完成的巧克力。 ●教法示例 1.看圖:參考 2.說明 (1)原因:中南美洲有廣大的熱帶氣候,而且西、葡兩國在此發展殖民經濟,以榨取利益。 (2)作物:以大量生產方式種植咖啡、可可、甘蔗、香蕉等作物。 3.看圖: 4.討論:中南美洲礦業與農業發達,且產量龐大是否為其他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的模範?有沒有其他後遺症? 5.說明:本區農礦條件優良,但若一個國家只偏重一、二種物產來維持其經濟發展,一旦遇到國際市場下跌,或天災損失,必然遭受打擊,而且也易受制於跨國企業的控制,不利於該國經濟自主與發展。 6.看圖: 7.看圖: ●教學留意事項 傳統殖民經濟的熱帶栽培業演變至今,已擴大為「全球化」,這其中常常是不平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剝削廉價勞工與「以鄰為禍」的汙染他國。跨國企業挾其富可敵國的龐大資本與政經勢力,到處尋找廉價工資與原料,來擴大其企業版圖與收益,往往形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形,且造成環境被汙染。這些應該適度的提醒學生,而非只提好的一面。 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 ●教法示例 1.提問:中南美洲國家在長期受制於西方國家殖民經濟控制下,如何善加利用本身條件,發展自主性經濟? 2.說明:本區部分國家運用的自身充足的人力與農工原料,發展工業並已有成效。例如: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與美國、加拿大分工合作,減少貿易障礙,並在墨國廣設加工出口區後,使該國經濟逐漸改善。 3.看圖: | 投影片 可可果實、 投影片 巧克力 | 50 | 能了解中南美洲各地的氣候特徵 認識巴西的經濟發展。 認識亞馬遜河熱河雨林遭受破壞的原因和影響 認識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與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