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探究
(一)內容結構
主題 | 記錄蘇軾與客泛舟於江上,展現超然自適的生命情懷。 | |||||
結構 | 夜遊赤壁 (第1段) | 時 |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 | ┐│││││泛遊赤壁之樂│││││┘ | ||
人 | 蘇子與客。 | |||||
地 | 赤壁之下。 | |||||
事 | 泛舟、飲酒、誦詩。 | |||||
景 | 清風、明月、水光。 Ê刻劃靜謐舒暢的美景,凸顯遊人感官上的意興舒坦。 Ê「水、月」為下文議論的取譬依據,以及構成全篇藝術意境的主要物象。 | |||||
Ê點明時間、人物、地點,以及泛舟之舉和美景,構築歡愉氛圍。 | ||||||
由樂轉悲 (第2段) | 轉折一 | 「蘇子扣舷而歌,客吹簫而和,簫聲悲悽。」 Ê承首段飲酒唱歌之樂,客卻以悲悽的簫聲應和。 Ê氛圍:由樂轉悲。 | ||||
懷古傷今 (第3段) | 懷古 | 「(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Ê感嘆世事興衰,英雄豪傑在歷史洪流下,也顯得短暫而虛空。 | ┐│││││人生短促之悲│││││┘ | |||
傷今 |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Ê曹操有蓋世功業也不免消逝,何況主客二人僅閒居江上。 |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Ê生命渺小而短暫,對江水的無窮產生欣羨之情。 | ||||||
感嘆 |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Ê雖有永恆之願,卻知無法實現。 | |||||
Ê藉由蘇子之問,引出洞簫客心中慨嘆,深化前段的悲意,呈現賦體「【 主客問答 】」的特色。 | ||||||
結構 | 闡釋哲理 (第4段) | 水月之喻 | 水 | 月 | ┐心靈頓悟之喜┘ | |
變 | 「逝者如斯。」 | 「盈虛者如彼。」 | ||||
è「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
不變 | 「未嘗往。」 | 「卒莫消長。」 | ||||
è「物與我皆無盡。」 | ||||||
Ê宇宙萬物的現象雖不斷變化,但本體不曾改變。 |
結構 | 闡釋哲理 (第4段) | 順應自然 |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Ê進一步提醒客:若能超然物外,則可以達觀之心享有自然中無盡的聲色之美。 | ┐│││心靈頓悟之喜│││┘ |
Ê展現蘇軾超然曠達的心境。 | ||||
賓主盡歡 (第5段) | 轉折二 |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 Ê以客的行為展現其心境變化。 Ê氛圍:由悲轉喜。 | ||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Ê主客酣醉呈現頓悟解脫後的喜樂之境,較首段由景物觸發之樂更進一層。 |
(二)寫作特色
特色 | 說明 |
以文為賦 駢散相間 |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平白如話的散句,中間穿插「誦明月之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等偶句。 2.偶句間或有押韻,讀來極富聲韻之美。 Ê本文除保留傳統賦體的聲韻、駢偶和主客問答等形式特徵,同時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形式更為自由。 |
情感跌宕 層層深入 | |
情景交融 由情入理 | 以「水、月」作為構成全篇意境的主要物象,由此展開描寫與議論。 Ê為全文開篇之景,文中反覆穿插再現。 Ê連起全篇的感情脈絡,既觸發洞簫客之悲,蘇子亦藉以設喻、闡發議論,從而消釋心中感傷,使客觀物象能與作者矛盾而力求排解的心境相合。 |
主客對話 展開思辨 | 1.跳脫漢賦單純借設問以說理的基本寫作形式,進一步展示了思想波折、掙扎和解脫的過程。 2.將自身對宇宙人生的辯證領悟編入人物對話中。 Ê隨著主客視角的變換,進而看見作者內心的思辨。 |
課文範圍 | 思考題目 | 參考答案 |
第1段 | 本段所點出的人、時、地、事、景各自為何? | (1)人:蘇子與客。 (2)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3)地:赤壁之下。 (4)事:泛舟、飲酒、誦詩。 (5)景:清風、明月、水光。 |
蘇子與客此時心情如何? | 覺得自在閒適、舒暢快意。 | |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描寫的是什麼樣的感受? | 泛舟江上不受拘束、飄然欲仙的暢快。 | |
第2段 | 「扣舷而歌之」的歌詞內容,與第1段有哪些呼應之處?可能有什麼涵意? | 歌詞中「桂棹兮蘭槳」呼應划槳泛舟之遊,「空明、流光」則呼應月景與水光,「美人」則與〈月出〉詩篇中的「佼人」隱隱相應,蘊含思念而不得見的悵惘。 |
作者用哪些方式描寫洞簫客所吹奏的簫聲? | (1)「嗚嗚然」直接描摹聲音。 (2)「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透過人的情緒感受描寫簫聲的動人。 (3)「餘音嫋嫋,不絕如縷」以物象(縷)為喻,描寫簫聲的餘韻不絕。 (4)「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透過他者的反應,以具體的畫面寫簫聲能撼動人心。 |
第3段 | 洞簫客為何會想起曹操? | 由月夜臨江的景致與赤壁的歷史事件,聯想到曹操同樣曾經乘船江上、賦詩飲酒,並曾在赤壁被周瑜所困。 |
「而今安在哉」洞簫客在感嘆什麼? | 感嘆如曹操這樣意氣風發的梟雄,仍不免一死。 | |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指出人的生命有哪些限制? | 「寄蜉蝣於天地」指出生命的短暫,「渺滄海之一粟」指出生命的渺小。 | |
由洞簫客所說的話來看,他感到悲傷的原因有哪些? | (1)洞簫客弔古傷今,從曹操有蓋世功業仍不免消逝,對照主客二人閒居江上,感嘆人的生命都無法抵擋時間的洪流沖刷。 (2)思及人類生命的短暫與渺小,因而對於江水之無窮產生欣羨之情。 (3)雖想擺脫現實的困境,但卻明白永恆之不可求得,只能將心中的悲傷寄託於簫聲之中。 | |
第4段 | 蘇子為什麼以「水、月」為喻? | (1)水、月皆是蘇子與洞簫客眼前所見的景象,洞簫客既因景而生悲情,蘇子亦以眼前之景設喻開解。 (2)洞簫客發出「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的感嘆,蘇子以水、月為喻,也是對於洞簫客之言的回應。 |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吾與子之所共適。」展現出什麼樣的心態? | 不要執著一定要「擁有」什麼,尤其是本非你所有的事物,以隨遇而安的心態面對現況,從大自然中尋求精神寄託。 | |
第5段 |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和第2段的「飲酒樂甚」,前後的心境有什麼差異? | 「飲酒樂甚」的「樂」是因欣賞江上美景以及主客歡宴的外在際遇所致,乃出於感性;「客喜而笑」的「喜」則是在經過對於生命看法的對話與辯證後,因釋懷而生的喜悅,為內在領悟所帶來的感受。 |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表達主客什麼樣的心境? | 洞簫客在蘇子的一席話之後,心境豁然開朗,而能夠忘懷得失,一同在舟中酣睡至天明,展現曠達超脫的快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