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課文探究

(一)內容結構

主題

記項羽、劉邦的明爭暗鬥。

結構

事件緣起

(第1段)

劉邦攻破咸陽,奸細曹無傷告訴項羽劉邦有稱王之意,項羽因而大怒,欲攻擊劉邦軍。

雙方兵力懸殊

項羽

四十萬大軍,在新豐鴻門。

劉邦

十萬大軍,在霸上。

【① 范增 】指出劉邦有天子氣,提醒項羽趕快進攻,勿失良機。

Ê營造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

事件發展

(第2段)

【② 項伯 】夜訪張良說明項羽有意攻打

張良替劉邦擬定緩兵之計,劉邦為拉攏項伯而約為親家。

項伯向項羽進言,不應攻打破關有功的劉邦。

Ê顯現張良的智謀與劉邦靈活的政治手腕。

事件過程

(第3段)

劉邦前往謝罪,項羽留他宴飲。

范增數次暗示項羽殺劉邦,項羽默然不應。

范增讓項莊舞劍,伺機擊殺劉邦,項伯舞劍掩護劉邦。

【③ 樊噲 】護主

憤怒闖帳,項羽欣賞其氣概而賜酒肉。

慷慨陳詞,為劉邦打抱不平。

Ê顯現項羽的優柔寡斷,范增的權謀,以及樊噲一心護主。

事件結果

(第4段)

劉邦以如廁為由遁逃。

張良獻禮

【④ 項羽 】接受玉璧。

范增擊碎玉斗。

劉邦回營,誅殺曹無傷。

Ê埋下日後楚敗於漢的結局。

 

 

(二)寫作特色

特色

說明

以人物為

敘事核心

全文將人物行動與其性格緊密相連,描寫鴻門宴的前後發展。以下以楚漢陣營主要角色為例來說明:

 

項羽

劉邦

宴前

ò

劉邦入關中之舉ð大怒。

展現欲「王關中」的野心而激起項羽憤怒ð驚慌失措。

Ê善納張良建言ð權變、機智。

宴中

ò

1.被劉邦言詞所說服,感受其尊敬之心ð不怒。

2.未遵從范增指示ð婦人之仁。
Ê錯失良機。

向項羽謝罪,謙虛得體。

ð委曲求全。

宴後

得知劉邦逃跑卻不加以追趕。ð不以為意。

Ê缺乏對未來局勢的深思遠慮。

聽取謀士張良的意見,藉機脫身ð知人善任。

Ê化危機為轉機。

營造對比

凸顯特色

本文人物可以分作四種類型,分別是主將(項羽、劉邦)、謀士(范增、張良)、武將(項莊、樊噲)、內奸(項伯、曹無傷),四組人物內部都是通過對比的關係而凸顯彼此特色:

 

ó對比ó

面對謀士的建言

項羽:忽視ð優柔寡斷

劉邦:善納ð機智應變

劉邦出逃

范增:怒形於色

張良:沉著謀策

護主之心

(行動的自主性)

項莊:從范增命令,起身舞劍ð聽令行事

樊噲:「請入,與之同命」的自告奮勇

洩密者

對陣營的影響

項伯ð為劉邦留下生機

曹無傷ð為劉邦引來殺機

生動描繪

人物言行

本文通過大量的細節摹寫人物的行動,塑造人物具體形象,如:

樊噲

1.  為保護沛公「即帶劍擁盾入軍門」。

Ê帶劍、擁盾連續動作展現樊噲的行動力與勇猛護主的忠誠。

2.  瞪視項羽乃至「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Ê勾勒出樊噲盛怒的形象。

項羽

1.  見到樊噲闖入帳內護主,而言「壯士!賜之卮酒」,後又曰「賜之彘肩」。

Ê凸顯項羽愛惜英雄壯士的心理。

2.  面對樊噲「勞苦而功高如此,為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亡不取也」之言,項羽「未有以應」。

Ê項羽自覺理虧。Ê鴻門宴的主客態勢完全扭轉。

繁簡得宜

結構清晰

本文以詳筆敘寫關鍵事件,著力述寫劉邦的納諫與應變,以及項羽的寡謀與易怒,無關事件重心之處則略筆帶過:

第一段

以「沛公駐軍」、「曹無傷洩密」、「范增」的觀察三事鋪排出項羽的「大怒」。

Ê詳筆。

第二段

以劉邦納諫,以及「籍吏民,封府庫」等作為表現出劉邦真正的圖謀。

末段

寫劉邦脫身回營,誅殺曹無傷一事則以略筆帶過。

Ê此事非《項羽本紀》重心。Ê展現劉邦行事果決的特質。

Ê略筆。

         

(三)鴻門宴人物性格整理

 

角色

人物

性格

人物

性格

主將

項羽

粗疏寡謀、感情用事、剛愎自用

劉邦

能屈能伸、隨機應變、善於納諫

謀士

范增

老謀深算、急躁易怒

張良

足智多謀、沉著冷靜

武將

項莊

聽命行事、機智不足

樊噲

勇猛豪邁、粗獷機智

內奸

項伯

重視情誼、公私不分

曹無傷

挑撥是非、不忠不義

(四)鴻門宴座位示意圖

說明

示意圖(下圖中,箭頭表示面向,數目字表尊卑次第)

古代房室的門(戶)開在東側,所以室內的西南角最深最隱蔽,稱為「奧」。古人以奧為最尊,所以最尊者位置最靠近奧(面向東方);其餘依次是面南、面北,最後才是最靠近戶的面西位置。

鴻門宴人物的尊卑

項羽

聯軍領袖,地位最尊。

項伯

項羽的諸父,面東坐於項羽的北方。

范增

雖被項羽尊稱為亞父,但不是親的諸父(伯父、叔父),只是帳下謀士,故坐在次位。

劉邦

諸侯軍的將領,項羽看待他如屬下,因而坐在第三位。

張良

為韓王派來協助劉邦的臣子,坐於最卑的位子。

(五)統整思考

課文範圍

思考題目

參考答案

1

由文中可知,項羽為什麼大怒?

得知劉邦先進入關中,並且有稱王的野心。

范增從哪些跡象判斷劉邦的野心不小,務必儘早將其除去?

(1)   劉邦在山東時,貪好財寶美色,入關之後卻一反常態。

(2)   范增命人觀察劉邦所在位置的雲氣,呈現五彩的龍虎形狀。

由項羽的言行,可以推論他具有哪些性格特點?

(1)   「坑殺秦軍」:殘忍無情。

(2)   「聞劉邦破咸陽大怒」:自負易怒。

(3)   「聞曹無傷言後立即決定出兵」:輕信他人、有勇無謀。

2

楚陣營的項伯為何向漢陣營的張良通風報信﹖

項伯曾經殺人,而張良救了他一命,因此他為了報恩而告密。

劉邦前後說了兩次「為之奈何」,這中間他的語氣及心境有什麼變化?

第一次的「為之奈何」展現劉邦驚慌失措的心情,故焦急地尋求張良的建議,待張良逐步分析情勢後,劉邦再次詢問時多了一個「且」字,顯現他雖還未理解張良的計畫,卻已經平復心情,故語氣較為和緩,態度也轉為冷靜沉穩。

劉邦如何成功說服項伯為自己說情﹖

劉邦先與項伯定下結為親家之約,又表明自己的一切作為都在於安定關中,以等待項羽前來,並沒有稱王的野心。

劉邦使用「秋毫『不敢』有所近」、「封府庫而『待』將軍」等字詞,表現出何種態度?

此時劉邦需要降低項營一方的戒心,故必須竭力奉迎討好對方,劉邦也用這些字詞來展現自己恭敬、順服的態度。

項伯用什麼理由成功說服項羽不要攻打劉邦﹖

劉邦先攻破關中,有利於項羽隨後入關,因此攻擊劉邦為不義之舉。

3

鴻門宴中,范增有哪些欲擊殺劉邦的舉動﹖

(1)   三次舉起玉玦向項羽暗示應把握機會擊殺劉邦。

(2)   讓項莊表演劍舞,伺機擊殺劉邦。

劉邦為什麼在宴會中沒有遭到項營擊殺?

(1)   劉邦將兩人嫌隙導因於小人挑撥,指出自己實無稱王野心。

(2)   項羽的優柔寡斷,使他無法下定決心痛下殺手。

(3)   項莊舞劍欲擊殺劉邦時,項伯以自己身體蔽護他。

(4)   項羽對樊噲有英雄惜英雄之

項羽面對樊噲的反應,由起身警戒到賜酒肉,再到默然賜座,可看出他的想法有何轉變?

(1)   起身警戒:心懷警覺、戒備。

(2)   賜酒肉:流露對樊噲的愛才之心。

(3)   默然賜座:認同樊噲所說,無言以對。

4

面對此危機,劉邦陣營做出何種決定?

劉邦以如廁為藉口趁機脫逃,留下張良等人善後。

劉邦為何以「置車騎,脫身獨騎」、「道芷陽閒行」的方式逃脫?

劉邦從項軍大營出逃,未免引人耳目,招來追兵,故捨棄顯眼的車隊並改走小路以求安全抵達己方軍營。

項羽與范增面對禮物的不同態度,有什麼意涵﹖

(1)   項羽接受白璧,代表他接受了劉邦陣營的道歉與說詞。

(2)   范增擊碎玉斗,代表他對無法成功擊殺劉邦的憤怒與對項羽的失望。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