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探究
(一)結構與特色
寫作背景 | 魏晉六朝推行九品中正制,一直到唐代,世家子弟仍可不經由科舉就憑門第封官;加上六朝以來認為文才與生俱來,唐代又較重視仰賴個人才華與灼見的進士科,造就了不肯從師學習的風氣。 韓愈推展古文運動,公開收召後學,遭士大夫譏諷是好為人師的狂人。他不為所動,仍寫下〈師說〉以期矯正恥師風氣。 | |||
主題 | 以「【 師 】」字為文眼,闡明「從師學習」的重要。 | |||
結構 與 寫作特色 | 提出論點 (1-2段) | 以古論今: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Ê確立全文採對比論述的基調,藉「古」強調「今」之不同。 | ||
正反立論 (3-5段) | 縱比古今 | 古之聖人天資高:從師。 ô 今之眾人天資低:不從師。 | 小結:聖益聖,愚益愚。 呼應論點 :古之學者必有師。 | |
對比自身 | 士大夫愛其子:擇師教之。 ô 士大夫自身:恥於從師。 | 小結:小學而大遺。 呼應論點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
橫比當代 |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ô 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 | 小結:智反不能及。 呼應論點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 ||
Ê共用三組對比,舉例精準;透過正反面對比立論,達到鞏固論點的目的。 | ||||
舉例說明 (第6段) | 舉孔子例:聖人無常師、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小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Ê再次呼應論點: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凸顯恥師之誤。 | |||
寫作動機 (第7段) | 嘉勉李蟠:好古文、通習六藝、不拘於時請學。 Ê再次呼應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與首段前後呼應,凸顯全文主旨。 |
(二)統整思考
課文段落 | 思考題目 | |
第1段 | 1韓愈認為老師的功用是什麼? | 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惑。 |
2韓愈認為人為何一定要學習? | 因為「人非生而知之者」,需要向老師請教以解答疑惑。 | |
第2段 | 3韓愈認為選擇老師時不需考量哪些標準? | 不需考量身分地位的高低或年齡的大小。 |
4韓愈所提出的擇師標準為何?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 |
5從「生乎吾後」亦「從而師之」,透露出韓愈的學習態度為何? | 學習時應以「道」為依歸。 | |
第3段 | 6韓愈推測造成「聖益聖,愚益愚」的原因為何? | 關鍵在於從師學習與否。資質平庸的人還不肯向學,只會變得更加愚笨。 |
7韓愈為何特地舉「古之聖人」與「今之眾人」對比? | 強調古代聖人天資出眾尚且從師問學,今之眾人資質平平卻恥學於師,更凸顯今人的不智。 | |
第4段 | 8教授句讀之學的人,是否符合韓愈所認定的「老師」?為什麼? | 不符合。韓愈認為老師應該要盡到傳道、解惑的責任,句讀之學只是微小的知識,並非深遠的義理。 |
9從此段可看出唐代士大夫的哪些心態? | 顯示當時士大夫對於師道的不重視,對於學問輕重的不了解。 | |
第5段 | 10請從年齡及地位上分析唐代士大夫為何恥學於師? | (1)以年齡來說,士大夫們認為與年紀相仿的人之間無須學習,使得士大夫在同輩之間無法互相砥礪精進。(2)在地位上來說,士大夫們覺得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則感到羞恥,向高位之人學習則近於諂媚,使得士大夫和其他階級的人們之間無法上下交流學習。 |
11古代巫、醫、樂師、百工的地位不高,韓愈卻以此三者為喻,說他們「不恥相師」,這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 以士大夫階層所輕視的百工階層為正例,一來是顯示百工階層仍持續實踐從師問學的傳統,技藝得以精進不息;二來亦有嘲諷士大夫對從師的看法,勉其改正的意味。 | |
第6段 | 12韓愈如何重新定義師生之間的關係? | 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師生之間的關係,應是據其聞道先後、術業專攻而有所變化,而不是固守年齡和地位的框架。 |
13以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的例證來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有什麼作用?更換成他人事蹟是否能收同樣效果? | 孔子是古今尊崇的聖賢,在士大夫心中地位崇高。因此韓愈以孔子放下身段、虛心求教的事蹟,來作為「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等論點的佐證,不但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也藉孔子的聲望讓士大夫毫無反駁的餘地。若以他人為例,就難造就這種壓倒性的說服力。 | |
第7段 | 14韓愈嘉許李蟠哪些優點,故才寫作了本文? | 他肯定李蟠不為當時恥師的風氣所困,願意向韓愈請教,符合韓愈提倡的理念。 |
15「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此句在本文中有何作用? | 此句除了是韓愈讚美李蟠之語外,更藉其從師問學的行為,再次批駁當時恥師的風氣,也以「古道」呼應了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使得首尾相應,論理通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