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的戰友)
(一)
覺悟下的犧牲,
覺悟地提供了犧牲,
唉,這是多麼難能!
他們誠實的接受,
使這不用酬報的犧牲,
轉得有多大的光榮!
(二)
弱者的哀求,
所得到的賞賜,
只是橫逆、摧殘、壓迫,
弱者的勞力,
所得到的報酬,
就是嘲笑、謫罵、詰責。
(三)
使我們汗有所流,
使我們血有處滴,
這就是──強者們!
慈善同情的發露,
憐憫惠賜的恩澤!
(四)
哭聲與眼淚,比不得
激動的空氣、瀉澗的流泉,
究竟亦終於無用。
風亦會靜、泉亦會乾,
雖說最后的生命,
算來亦不值錢。
(五)
可是覺悟的犧牲,
本無須什麼報酬,
失掉了不值錢的生命,
還有什麼憂愁?
(六)
因為不值錢的東西,
所以能堅決地拋去,
有如不堪駛的廢舫,
只當做射擊的標誌。
(七)
我們只是一塊行屍,
肥肥膩膩,留待與
虎狼鷹犬充飢!
(八)
唉,這覺悟的犧牲!
多麼難能、多麼光榮!
我聽到了這回消息,
忽充滿了滿腹的憤怒不平,
無奈慘痛橫逆的環境,
可不許盡情地痛哭一聲,
只背著那眼睜睜的人們,
把我無男性眼淚偷滴!
(九)
唉,覺悟的犧牲!
覺悟地提供了犧牲,
我的弱者的鬥士們,
這是多麼難能!
這是多麼光榮!
· 作品賞析:
台灣歷史的民族運動上,「二林事件」是彰化北斗郡下的二林等四庄的蔗農,反抗日警與製糖的會社長期聯合欺壓所爆發的一場衝突事件。引爆點是收割甘蔗未會同蔗農,違反當時與蔗農的和議。挑選這首詩的主要原因是它是賴和先生第一首白話文的詩作。
「覺悟」一詞的使用,在一般人的眼中如果沒有一定的撞擊是不輕易下的決定,遑論當時的賴和先生,從醫生的角度而言,生與死的層面是每日不斷上演的戲碼,但人的死亡往往是階段的必經,而「犧牲」這樣的一個死亡型態,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因此,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的閱讀語言不難發現賴和先生對於犧牲的農民所抱持的激賞和感傷,如嘆辭「唉」與「難能」、「光榮」,因為「弱者」的農民「提供」犧牲爭取自己的權利。相對的,對於當時處境當時日本警察與當地會社的豪奪、壓榨也暴露在文字的呈現,如第二小段「弱者的哀求/所得到的賞賜/只是橫逆、摧殘、壓迫/弱者的勞力/所得到的報酬/就是嘲笑、謫罵、詰責。
賴和先生的小說是我對賴和比較熟悉的文體,詩作的感受也許是經過意識的深沉解讀,於是乎讀起來特別的沉重。這也證明賴和之所以被後人尊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原因,因為他本身的文學深具民族性的思考、強烈的表達殖民地下台灣的民生疾苦、對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滿提出嚴厲的控訴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