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辦理緣由

一、 綜高由來

 

綜合高中兼具高中與高職雙重特質,學生在進入綜合高中一年後,再依據自己的學習成就、能力、興趣選擇高中升學目標(一般大學院校)、高職升學目標(科技大學、四技二專)、或就業目標,透過課程選修實現自己的理想,它不像目前的高中、高職之間界線明確、課程固定,入學後若發現志趣不合、適應困難必須休學、轉學,重新來過,不但浪費時間,同時也加深學生的挫敗感。

 



二、 綜高課程

 

採學年學分制,包括本國語文、外國語文、數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生活、體育、課活、職業等十大領域,其中職業課程以學程的方式設計,提供學生多樣的選課空間,畢業時至少須修滿160個學分。

 



三、 校史簡介

 

沒有人可以料想得到,一個沒有強大資金背景的小學校,可以在偌大的黃土堆中誕生,一群懷有教育理念的教育工作者,竟然可以赤手空拳打造今日高中教育的一流學府,新興高中締造了這個奇蹟,也向世界宣誓了魏創辦人的抱負。

校址位於桃園縣八德市永豐路的新興高中,是國內極具前瞻及規模的高級中學,於民國六十年由創辦人魏照金先生所創立,先後在陳定淦校長、楊清分校長及現任校長魏宏恩先生帶領下,校譽日隆,卓然有成,在歷經我國政經建設的重大成長中,本校一直扮演著國家經濟的重要推手、致力作育工商業界人才,貢獻社會。

草創之初,僅有電子修護科等4科,學生只有274人,80年成立高中部,87年成立綜合高中,並於90年改制為『新興高中』,經過42年的耕耘,目前共有日校17科129班,進修學校9科38班,全校學生已達八千餘人。此外,自93年於桃園市富國路購地興建高品質的優質學府『新興國際中小學』,已於96學年度招收第一屆新生,為實現精緻教育的美好願景,一路走來,除緬懷過去堅忍卓絕之開創精神,亦砥礪本校邁向國際水準之遠大目標。

87學年度試辦綜合高中,以順應世紀教育發展改革潮流趨勢,並因應部份性向,興趣分化較為遲緩學生的需求,發揮教育愛,藉由統整、試探、分化等輔導歷程,達到適性發展的目標,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本綜合高中之課程規劃完整周延,包括共同課程、學術導向課程與專門導向課程,87年核准開設應用英語學程、應用日語學程、資訊應用學程、資訊技術學程、物流服務學程,除可提供專門課程選修機會外,也同時加強基本能力和通識教育,將有利於學生未來面對高科技行業專精之選擇調適和生涯發展。



四、為何參加綜合高中辦理

 

我國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科技進步神速深入,社會基本人力需求,對後期中等教育,殷望廷後分化,使性向、興趣較遲定向之高中、高職、五專學生,有多化之學制及進路管道,並期能達成適性發展之教育目標,以因應世界教育潮流。
  本校創校已達四十二年,師資優異,學生優秀,具有勤儉務實之傳統優良校風,又校地近四公頃,位處交通四通八達之桃園中心,為提供更多學生方便就學的機會,規劃設置綜合高中,以適應延緩分化,達成適性發展之教育目標,因應世界教育潮流之趨勢,於是本校決定參加辦理綜合高中。
  大體上而言,綜合高中的學制理念形成,是因應社會變遷和中等教育改革之 需求 的產物。其理念形成的背景,或可分下列幾方面來加以析述:


一、政治民主化
  由於政治民主化之發展,人民受教育的權利更受到重視。政府被要求須提供人民自由 平等的教育機會,人民更強調個人需求要被重視。因此,太早分流教育之設計,容易導致個人因社會經濟背景之不同而被剝奪公平之競爭機會,因此,綜合高中之學制規 劃,可讓學生在相同之學習環境下,接受適性之教育發展機會。亦可結合不同社經背景之學生,在相同之環境下相處成長,有利促進社會階級之公平流動。
  美國於1635年在波士頓建立第一所拉丁文法中學,至二十世紀初,中學學生已皆為來自不同社 會、經濟、種族、宗教背景家庭之子弟。在1918年美國教育學會「重組中等教育委員會」,提出中等教育七大主要原則,主張儘管社會階層不同,但是中等教育應提 供綜合性的課程,以使學生能符合社會需求。由於綜合高中符合美國全民性、綜合性 、平等性和實用性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理念,乃成為今日美國中學教育發展的主流。

二、社會多元化
  二十世紀八○年代,國內社會發展更趨多元化,社會價值體系重新組合。原先一 元化的社會價值體系,崇尚權威主義,一切制度皆經形式化的規範、僵化固定,個人選擇的自由空間相當有限;但是,社會多元化之發展結果,強調制度的建立,應符多元彈性的原則,應給個人自由選擇的空間,應滿足個人的需求。因此,教育體系之建 立,也應特別強調適性發展的原則,在中等教育的後期,除現行的高中、高職和五專 外也可另規劃綜合高中之學制,以滿足一些學習性向和興趣分化較為遲緩學生之需求 ,或為一些學習性向和興趣分化較早且明確,但希望兼跨學術和職業課程領域,加廣選修者之學習需要,這是基於對個人學習選擇權的尊重,將有利於個人職業試探和生 涯發展之抉擇。

三、產業科技化
  教育體制之規劃,應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才能培養國家經濟建設所需的人才。在工業 革命之前,人力需求條件,體力最重要,其次為技能,知識最後。工業革命之後,技 能應為優先,其次才是體力,知識仍屬最後。但是,在今日自動化時代,人力需求順 序已變,知識最為優先,技能其次,體力已是最後之條件。我國在面對二十一世紀高 科技時代之來臨,職業教育已不能停留在傳統行職業人力之培訓,更為重視強化一般基本能力之教育訓練,才足以因應未來高科技專精行業分化發展能力之需要,過早行業專精分化訓練,將使其人力僵化刻板固著,無法有利因應行職業之轉換和調適。事實上,高職課程在面對高科技時代之來臨,強化通識和基本能力之教育,將可有助學生未來之職業生涯發展和職業轉換調適。因此,綜合中學的課程實驗規劃,除可提供職業課程選修機會,也同時能加強基本能力和通識教育,將有利於學生未來面對高科技行業專精之選擇調適和生涯發展。

四、教育均等化
  「中等教育全民化」,這是產業革命後之教育發展趨勢,教育不再為雙軌制更不再是「有閒」階級和有錢」階級獨佔之特權;教育已逐漸走上單軌制,教育是為全民而設的,更多中性階級之興趣趣,要求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我國在憲法上也有明文規定,國民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且不分男女、種族、階級、宗教、黨派,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事實上,教育機會均等化之原則,應含有「等量同質」之概念。所謂「等量」的意義,是全體國民依憲法之保障,可擁有相同權利和義務,去接受相同年限之國民教育機會,所謂「同質」的意義,係每位國民階有相同之機會,去選擇適合他性向和能力發展之教育生涯規劃。即能力好的可選擇高等教育發展;能力差的,可能國民教育即是其個人之正式終結教育,完全依據個人之能力適性發展。
  依此「教育機會均等化」之理念,中等教育似有延遲分化以提供個人更多生涯規劃選擇之機會,亦即規劃綜合高中新課程,有利學生自我統整,試探和分化之輔導而在「 中等教育全民化」之取向下,高職教育似乎也不宜再明定為終結教育,提供高職學生更多統整性和綜合性之課程,強化其基本能力和通識教育的實施,應是有利於面對未來高科技時代之挑戰,和更符合教育公平均等之正義原則。

 

 

為什麼辦理綜合高中

△對現有中等教育後期之學制,確可提供更多元之選擇機會。
△對學生性向輔導與能力發展,應是更為適性有利的。
△對技職教育學生延後分化,將利於加強通識教育與基本能力,利於因應未來產業人力素質提昇發展需要。
△對一般高職教育亦將有良性之衝擊,有助於協助高職學生因應社會變遷和產業結構調整之轉型發展。
△可改變一般社會人士對學習技職課程學生之刻板印象。
△將來會有更多次優或績優的學生選修技職課程,對技職教育之發展應是正向的。
△可開拓高職更寬廣之學生招生空間來源。
△讓更多學生有機會接觸技職課程之選修,將可逐漸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做好個人適切的生涯。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