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班級經營

 

                                 談班級經營的策略

                                                      主講人: 蔡耀中老師

                                                              92.10.21

班級經營專書介紹

◎教室裡的春天(金樹人編譯 張老師文化)

◎班級輔導活動設計指引(吳武典/金樹人等著 張老師文化)

◎教師效能訓練(新雨)

◎班級經營(黃政傑/李隆盛 師大書苑)

◎班級經營(吳清山等 心理)

◎一分鐘老師(聯經)

◎超越教學技巧(曾美惠 幼獅)

◎日升日落-教師的一天(李玲惠 幼獅)

◎春去秋來-教師的一年(黃漢昌 幼獅)

◎我可以教得更精采(王淑俐 南宏)

◎教室管理(許慧玲 心理)

◎教室管理(李輝華 高雄復文)

◎開放型的班級經營(熊智銳 五南)

◎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邱連煌 文景)

◎班級經營(朱文雄 高雄復文)

◎團體輔導活動設計實例(林進材 高雄復文)

◎快樂學習單(林進材 高雄復文)

 

內容綱要

l 前言

l 教師工作是愛的藝術

l 創造快樂的學習天堂

l 如何善用班規

l 偏差行為的糾正技巧

l 師生關係的技巧運用

l 教師情緒管理

l 孩子其實我懂你的心

l 結語

 

 

前言

春風化雨育萬物,是造物者對寰宇的包容,天地對普世的恩澤,如此寬廣無私的境界,正如從事教育者的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終極關愛,在中外教育皆有共同的難處,在多元社會裡,永遠存有挑戰教師的難題,也永遠存有需要教師多加關懷的學生,身為教師的我們,想想當初為什麼要從事教育工作,是為了錢?還是為了理想,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還是為了尋找一個歸宿?然而,不管您在教學方面是否天賦異稟,還是庸庸碌碌,事實上,它已經佔據了我們大半生活,必須用心面對。

 

 

教師工作是愛的藝術

~愛是一門藝術需要用心、創意與技術----用心產生力量,有願就有力 (態度)

~創意化解困難----四兩撥千金,巧思解難題(智慧)

~技術達成目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

一、用「心」教學

師生關係是一種倫理關係,有感情、有愛。而師生間相互的愛與關懷必須出於老師的主動施予,進而形成學生的回饋。老師不愛學生,不關懷學生,學生絕不可能敬愛老師、關心老師。師生不等於父子。師生之愛的本質比親子之愛更理性、更崇高,然而師生在相遇之前素昧平生,彼此漠不相關,在偶爾的機緣下成為師生,相聚時光有限,其間的愛是出於責任感、使命感,愛的付出是為了感化學生、達到教育的目的,而沒有任何其他有形的、功利的企圖。在教學上,老師應該加強「因材施教」與「治學方法」鼓勵學生自動自發,作獨力批判之思考,珍惜教學過程中之師生關係,使學生如沐春風。

 

二、永遠的夥伴

師生互動關係,是期望達成師生更親密,關係更聯結,教師更具影響力的成效,所以建立良好師生互動關係之原則應做到下最幾點:

(1)愛學生如己出。

(2)坦誠相待、相互了解。

(3)尊重但非平等。

(4)言行一致,說話算話。

(5)寬容體諒、不記前過。

(6)快樂和稅、易於親近。

(7)信賴學生、高度期望。

(8)表達關懷、噓寒問暖。

(9)建立個別關係。

(10)師生共同成長、學習。

 

三、與孩子攜手同行

()比讀書更重要的事

讀書重要嗎?我覺得用心生活比讀書更重要吧!當學生班上關心的事情愈來愈多,喜歡的人也愈來愈多,他在學校生活一定會活得更加充實、快樂。

()做個受歡迎的傢伙

「快樂因朋友的分享而加倍,痛苦則因朋友的分擔而減半。」根據統計,學生最喜歡和具有快樂、誠實、樂於助人、守信用、風趣幽默、有責任心、講義氣、願意教同學功課的同學交朋友。

 

四、相互的付出的回饋

老師的愛是無條件的,老師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但學生得到關愛、照顧、協助和教化,卻必須知所感激,必須懂得回饋。這些可能要靠老師的明教暗諭,學生才能學會教室的歡樂氣氛是要由老師和學生共同用心經營及創造出來的,以「愛」做為師生之間的潤滑劑,那麼便可達到「創意老師,快樂學生」。

 

 

創造快樂的學習天堂

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

教室是快樂的天堂嗎?端看師生之間是否存在著良好的互動關係。在教室裡的學習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同學之間交互活動情況下進行的。如果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都能相處融洽,教室內將充滿和諧愉快的氣氛,這時學習興趣將會提高,學習的效率也將隨之增加;學生也能以平靜的心情,接受老師的教導。因此一位好的教師,應當努力使教室裡充滿歡樂的氣氛,使孩子們能愛上這學習的快樂天堂,這是當前教師應當努力的重大課題!

一、您是什麼類型的老師

     1. 團體動力型(群眾領袖)

        ─善用團體動力 支持自我控制 運用影響技術

     2. 眼觀四面型(指揮家)

        ─善用漣漪效應 抓住全班焦點 教師掌握全局

     3. 行為塑造型(教練)

        ─善用鼓勵懲罰 建立行為契約 改變學生行為

     4. 和諧溝通型(領隊)

        ─善用教室常規 理性訊息溝通 教師以身作則

     5. 目標導向型(裁判)

        ─善用邏輯結果 分析錯誤目標 立場清楚明確

     6. 肢體語言型(佈道家)

        ─善用肢體語言 強調獎勵制度 有效個別協助

     7. 果斷紀律型(法官)

        ─善用教育權威 果斷常規訓練 系統處理程序

     8. 需求滿足型(企管訓練專家)

        ─善用領導教學 堅持理性選擇 滿足學習需求

 

二、教師魅力的重要

『幽默讓人更有魅力』,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或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在言行方面,包括了興趣廣泛、富幽默感、拘謹、守信、以身作則、儀容端莊、公正不偏、關心及了解學生、課後平易近人……。學生對教師印象之好惡,直接影響對其所受課程與興趣的濃淡。一個身受學生敬愛的老師,為學生所樂於接近,他的言教讓學生心悅誠服,他的身教更能使學生潛移默化,能夠產生極大的教學效果。教師魅力可分為以下四大類:

()外表儀容

在學生對老師的評價中,第一印象往往佔有極大的份量,而這就牽涉到老師的外表儀容。一般而言,老師的外表儀容會最先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故而,老師的外表儀容應該以樸素、整潔、端莊為基本;所謂的端莊並不一定要西裝筆挺,只要老師的穿著打扮不是短褲拖鞋,令人覺得很隨便的感覺即可;若心有餘力,則可利用些個性化的小配件,展現個人的特質,以增加個人的魅力。然而,在班級經營中講求老師以身作則,在老師要求學生的儀容要整齊的同時,學生也會在自己的心中對老師做評估。

()個人特質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學生的眼睛都是很雪亮的,對於老師的個人內在特質,都能夠從老師上課中的表現、平時的言行舉止中敏銳的覺察。一般而言,學生認為有魅力的老師可能具備的一些特質如:自信、穩重、幽默、義氣、熱心或溫柔等,但是,並不是全部都要具備才稱的上是有魅力的老師,不同的老師具備不同的人格特質,而只要將自己吸引人的個人特質展現出來,即可發揮個人的魅力。只為吸引學生而刻意的營造,那就不是個人自然的本質了,惟「幽默感」在教學上的確具有頗大的效益,吉爾伯曾說過:五十分鐘的工作,加上五分鐘的笑,其價值是六十分鐘無變化的工作的加倍。教學的幽默,具有更深刻和更有價值的目標,它將教師和學生們聯繫在一起,用快樂去聯繫他們。所以每個教師、即使是以往給予他人或學生「嚴肅、死板」印象的教師,也可以嘗試去培養幽默感,以打破彼此的距離或增進學生學習的效果。

()情緒方面

具有魅力的教師並非沒有情緒或需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他能夠適時且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不要一昧的壓抑自己的情緒,直到最後受不了,才突然爆發,那麼對彼此關係的傷害才是最大的,所以,讓學生知道老師的情緒為何,對老師而言,並不可恥,而且若能夠適時的用適當的方法,如用「「理性訊息」表達,對師生之間的溝通更有助益,也不會在無意之中傷害學生。

()社交方面

身為一個教師的角色,你所要面對的當然不祇有學生而已,可以嘗試在課堂教課之餘主動的對於其他老師伸展一些人際觸角,善用一些溝通的藝術及技巧例如:主動關懷、多些讚美….等等,我想也就能很快的化解平常教師們之間尷尬及不互相往來的情形,其實教師們應是一群共同為教育努力的社群而非一個個單獨奮鬥的個體才是,我們不再是單獨拿著鐵槍面對學生的唐吉柯德;不需花費許多的時間及精力,只要你用心地、有計劃地、自然的去經營四周的人際關係、既不會耽誤到平日的教學,而是改造教學辦公室及形成廣大的教育學習社群的開始,這種在教師身上發揮出來的社交魅力我想是日益需要的,而且也不難做到,試試看一個簡單、誠摯的招呼語,教師的社交魅力就由此開始。

第一計:每天在出門前再次照個鏡子確認自己的服裝儀容是否整齊乾淨。

第二計:留心一些不雅的小動作可以讓你的舉止禮儀更加的得體。

第三計:多充實一些教學課堂外的知識與技能展現你另一方面的才華。

第四計:善加練習一些口語表達如:唸報紙等,不但可以讓你口語正確有助教學,也能更佳的侃侃而談、口若懸河。

第五計:每天回顧3-5個自己表現的不錯的地方或事件,適時的鼓勵自己增加自信心。

第六計:留給自己轉圜的空間,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多加冷靜思考與替別人想想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紛爭。

第七計:別把個人的不良情緒帶給學生、家人或同事,遷怒別人只會為你的人際關係帶來負作用。

第八計:言行舉止應當一致且時時注意時間,切勿遲到早退做個學生的好榜樣。

第九計:與人交往首重誠意待人,帶著敷衍別人或心不在焉的心態無法贏得別人的信賴與尊重。

第十計:面對別人的要求時凡事三思而行,答應別人的事一定盡力做到。

第十一計:笑臉對人、廣結善緣,切莫在人背後道人是非、心生妒忌說人閒話。

 

三、親師溝通

溝通,就好像一條河上的一座橋般重要,少了它,雙方之間的和諧就可能亮起紅燈,人與人之間絕不能少了這座橋樑,人際溝通不良所造成的悲劇與糾紛不斷,實不容忽視。這幾年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問題也越來越受重視,原因無非是因溝通不良所造成的衝突越來越多,在電視、報章雜誌上也不難見到這類的案例,家長從原來的沉默角色,轉變為積極力爭的角色,傳統以師為尊的觀念,在現在看來,確實出現了不小的考驗。漸漸浮上台面的教育問題,可由新聞報導中窺知一、二,親師間的良好溝通,已是舉足輕重的教育課題。

()親師溝通的障礙

親師之間有時候並非是刻意不相互配合的,而是他們之間存在著一些障礙,使得雙方無法妥善的配合。究竟親師間存在著那些溝通障礙呢?歸納如下:

1.心理差距

2.認知歧異

3.斷章取義

4.指責說教

5.妄下評斷

()親師溝通的具體做法

對於學生的管教,老師單方面的單打獨鬥往往只能「事倍功半」,但是若能和家長攜手合作,共同為了幫助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而打拼,定能摩擦出燦爛的火花。

親師溝通有哪些親師溝通管道呢?要如何運用這些管道來做好教師溝通呢?以下提幾點具體做法﹕

1.給家長的一封信:在接到一個新的班級時,老師可以寫一封信請學生帶回去給家長看。信中包含自我介紹,介紹老師本身的經歷,老師的教學理念以及班級經營的方法,讓家長了解老師帶領學生的方式。

2.親師懇談會:這種懇談會可以採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進行,這是一種面對面的討論、協商,可以補書面通訊與電話通訊的不足,不僅老師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人格特質,而且家長和家長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交換教育子女的經驗和方法。

3.電話訪問:在事先利用家庭聯絡簿或書面與家長預約,由家長訂時間,教師盡量配合。先寒喧一番,表明因時間問題無法親自登門拜訪,先以電話聯繫訪問,來關心一下學生的在家的狀況。接著向家長報告學童在校的學習與生活狀況,學生是否有進步或是仍待彼此共同督導,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是否恰當等。千萬不要當著家長的面斥責學生,首先要先表達關心學生的誠意,然後再就事論事和家長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4.家庭訪問:訪視時,先寒喧,可以談一下家境狀況、家長工作、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再談重點,先談學生的優點,在校的學習狀況、表現,再婉轉的敘述學生需配合督導改進的缺失。「親師勤溝通,教學粉輕鬆,親師的溝通管道是很多元的,老師要盡量暢通、善用個各管道,溝通前做好萬全準備,溝通時誠懇相對。

 

 

如何善用班規

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題,老師是站在引導和輔導的角色來幫助學生制定班規,所以不應當有太多的介入,若能如此,訂出的班規想必更能符合老師與同學的期望,也更能兼顧活潑與實用性,獲得同學的喜愛與認同,同時也願意樂意去配合執行。

班規的制定是一種師生間的默契,在實行上也是一種藝術,但是班規的條文是死板板的,它的重點是在運用者的靈活變通,使老師與學生之間有共同的依據,所以班規不應當變為老師用來壓榨或是控制學生的工具。班規的制定是在維持班級的秩序,如果我們能夠善加利用這門藝術的話,必能對於我們將來的教學有莫大的幫助。

一、班規的訂定原則

班規訂定原則列舉如下:

     1.教師制定或學生制定?(學生一定要參與)

     2.重視原則或重視細節?(原則更重於細節)

     3.一次革命或長期抗戰?(效果落實靠執行)

     4.為學生定或為老師定?(雙方共同來遵守)

 

二、班規範例

(一)正常型範例:

1.尊師重道,有禮貌  2.友愛同學,相扶持

3.上課專心,守秩序  4.搭車用餐,要排隊

5.打掃環境,齊合力  6.口說好話,寬心境

7.考試誠實,重榮譽  8.服儀整齊,展精神

9.勤學守時,貴有恆

    正常型的班級常規看起來比較嚴肅、正式,而可能會帶給同學一種重視的感覺,因為是教條式的約束,所以比較具有真實感,似乎不易讓同學產生輕蔑的心態,而對老師而言在執行上也比較有依據。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這種正常型式的班規實在很無趣,雖然也是由同學與老師共同訂定,但在親和力上可能就比較無法獲得認同。

 

(二)、詼諧型範例

範例一:

1.Melody神(導師)必恭必敬,多作奉獻

2.男同學必須有風度

3.女同學多做班頭細務

4. []的時候當天的值日生要大笑

5.上課需面帶笑容,留心聽書,積極投入

 註:李頌然,藍國堅不得談情

6.視上學為快樂的泉源

7.上課小心不要被老師看到自己在碎碎唸

8.愛護學校設施

9.愛上你們的徐老師(導師)

 

範例二:

肚量大一點  嘴巴甜一點

行動快一點  效率高一點

腦筋活一點  理由少一點

做事多一點  脾氣小一點

說話輕一點  微笑露一點

    正常型的班規與詼諧性的班規各有利弊,如果是擔任老師職務可能比較喜愛用教條式的班規,而如果是學生可能就傾向詼諧性的班規,但若就學習效果與遵守的效果而言,正式的班規要比詼諧的班規來的有效用,但仍不可太八股,應該具體並參雜一些趣味,才能獲得老師、學生都共同的認可、喜愛。

      

 

偏差行為的探討與糾正技巧

人的偏差行為普遍存在於各個社會階層中,尤其在還是學齡階段的青少年中更是明顯,許多人的偏差行為大概都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所以教師在遇到學生有重大不良行為時,教師所扮演的角色顯得格外重要,教師應當適時且合宜地處理學生所產生的任何偏差行為,給予糾正與輔導,如此才能奠定學生優良的人格品性,以免將來步入歧途造成終生的遺憾,也造成社會大眾的一大隱憂。

一、偏差行為產生原因

1.身體因素:包括健康情況與殘障與否。經常生病的人脾氣好不起來,殘障者在生活方面勢必遭遇到比一般人更多的挫折,這些對於生活適應都比較不利。

2.氣質因素:氣質雖是生而具有的,卻不是遺傳所致。有的人活動性強,適應性差、規律性低、堅持度高、注意力渙散,以致產生各種反社會的行為。這些氣質傾向很可能從小就有,而且持續下去。這些氣質本來無所謂好壞,但是由於社會的不同期望,容易被判定為反叛性,認為他太自我中心,不能聽命行事。對於與氣質有關的偏差行為,壓制或懲罰往往無效,心須要藉助適當的引導。

3.環境的因素:出身於破碎家庭的學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往往造成一生人格發展上的創傷。社區環境較差的孩子,孕育於庸劣的次級文化裏,所以動作粗魯、滿口三字經,教人聽了生氣,有時被誤以為對師長不敬;有的以替人取綽號為樂,使被取綽號者憤怒。其實這些都可能是在次級社會文化中的自然反應,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在學校清純文化中潛移默化下,可望使其行為逐漸改善。

4.學習的因素:即由於「沒學到」或「學壞了」,這是純後天的因素。例如「打架」,可能因為被打時不知如何應付,所以就訴之於反擊的本能以求自衛。如果曾經有人告訴他如何處理,他就可能不會用此下策了。至於「學壞了」,往往與家風有關,如果父母鼓勵「不打則已、打則求贏」的行為,便可能養成孩子逞強鬥狠的心理;如果父親是大流氓,孩子也可能顯得流裏流氣,不把人放在眼裏,不易接受老師的教誨。

 

二、偏差行為的類型

就輔導的觀點,將偏差行為分為下列六類較實用如下:

1.外向性行為問題:即通稱的違規犯過行為或社會行為。

2.內向性行為問題:即通稱的情緒困擾問題或非社會行為。

3.學業適應問題:成績不如理想,而由非智力因素所造成,往往兼具有情緒上的因擾或行為上的問題。

4.焦慮症候群:由過度焦慮引發而來,有明顯的身体不適症狀或強迫性行為,通稱為精神官能症或「神經質行為」。

5.精神病症候:其行為明顯的脫離現實,屬於嚴重的心理病態。

 

三、偏差行為的解決

輔導偏差行為的方法有很多,下列幾種策略是最基本:

1.了解與接納:這是基本藥方,可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可以不同意學生的言行,但需接納他們為有價值、有尊嚴的個体;我們可以直接說明不同意學生的某些言行,但不可將他整個否決掉或加上侮辱性的標記。所有的行為都有它的原因,我們一定要「設身處地」地去了解學生的需要或問題,避免強迫式的推銷或武斷的批判。

2.回饋:老師要作為一面鏡子,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形象和行為的盲點,這種盲點常常是一些看不到的缺點,從而產生自行矯正的動機。例如:學生扣子不扣,老師可說:「你的扣子沒扣好」,而不必使用命令或威脅說:「你扣子不扣好,我就要‥‥。」這種溫和而具体的回饋,是一種尊重,基於人皆有求善求美的動機,學生往往樂於自動改正。

3.澄清:有些學生因觀念不清或觀念錯誤才犯錯,如沒物權觀念,看到路邊無主的腳踏車就偷去,看到別人的筆就搶。我們輔導時,要用說理和澄清,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反問法,使之詞窮而自知理虧。

4.增強:如果前面幾種方式無效時,可以使用增強策略,而最具体的是獎懲。獎懲的原則應是多獎少懲,以獎為主,以罰為輔;要讓他了解為何得獎或受懲,而且要快;精神的和物質的交互並用;獎懲的種類和程度要與行為相稱。此外,還要重視個別差異。

5.示範:老師以身作則,使學生模仿;表彰好人好事,使「見賢思齊」;鼓勵學生結交益友,乃至主動安排友伴;指導閱讀名人傳記等,均可產生良好示範作用,讓學生從觀察中來學習。

6.改變環境:這是最不得已的方法,如:調整位子、調班、調校,讓他暫時改變環境。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新環境重新開始,並不是拒絕他、拋棄他。使用改變環境策略時,一定要和新環境保持聯絡,共同幫助學生。教育的原則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學生在某種情境有「水土不服」情形時,老師是可以把他撿起來,但請把他放在另一個適當的地方,給他一條「生路」,而千萬不要把他丟掉;事實上,也絕丟不掉的。

 

四、如何使用讚美?

        ─使用建設性讚美而非評斷性讚美

     1.肯定行為本身而非學生人格

     2.重視努力過程而非僅看結果

     3.具體描述表現而非抽象評斷

     4.真誠肯定學生而非操縱情緒

 

五、如何使用懲罰?

        ─善用理性思維避免衝動情緒

     1.懲罰在求自律而非在求他律

     2.善用邏輯結果而非人為強加

     3.懲罰傳遞關懷而非傳遞憤恨

     4.客觀理性執行而非主觀情緒

  

 

師生關係的技巧運用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從幼兒→兒童→青少年各種不同階段中,學校生活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在這個多元化變遷迅速的社會裡,師生關係也起了些變化,教師並非學生知識唯一的來源;在教學情境中,不只教師評估學生,學生也同樣地在評量教師。

一、師生溝通之原則

師生溝通中,通常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由教師來引導學生。而贏得學生的信服、接納是師生溝通效能的最先決條件。

1.了解學生----是促進師生關係融洽的基本原則。教師需先對學生之身心特質個性、喜好有所了解;也要知道學生個別的差異,不同的要求,才能對症下藥,實施因材施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的行為動機,站在學生的立場看問題,了解他們的感受。

2.良好師生溝通的心態----教師究竟應抱持何種心態呢?要有樂觀積極、期待、耐性、包容、成就感的態度。把每一位學生都看成很有希望的小孩,勿輕易放棄學生;教師需期待自己有能力去解決問題、去溝通,相信自己的能力;當然了,在溝通中,一定要很有耐性,唯有耐性才能包容,允許學生的質疑,有個開放的胸襟;也因學生有所成長而感到快樂與成就。不同的心態會影響一個人不同的處理方式,所以教師必需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

3.有效的引導----「引導」並不是老師決定學生表達的方向,或限制學生表達的範圍和程度,而是協助學生作更進一步更深一層的表達。有效的引導,乃以鼓勵性和啟示性的語句來引發學生的問題,作更多的且更有效的表達。以學生現有的能力、程度為基礎,不超過其認知的了解程度。語意要明確,表達清楚,避免誤會,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進行溝通。

 

二、師生溝通的技巧

師生之間存有一些有形無形的溝通障礙,有的容易克服,有的則否。若要獲取溝通效果則須特別講求溝通的技巧。以下列舉師一些生溝通的技巧:

1.溝通關係的聯結:贏得學生的信服、接納是師生溝通效能的先決條件。根據研究,溝通關係的聯結有二:一是因情趣關係﹝喜歡、尊敬、仰慕﹞而聯結,以人格、專業知能為基礎;二是因隸屬、因果關係﹝行政、規定、法定權威﹞而聯結,以行政權威、表面關係為條件。

2.專心的傾聽:溝通是訊息的傳遞過程,因此特別講求聽及說的有效運作。「聽」包括三層次,而第三層次是為專心的傾聽,其現象為(1)具有相當理想的聽講互通網路,彼此的回應效果很好;(2)聽者能抓住講者所提出問題的核心,並且以理性的態度提出適切的反應和引導,使聽講間一直有持續性的溝通機會;(3)除能真正聽到問題核心之外,更能體會講者肢體、語言和內心的感受而形成有效的溝通。亦即包括心理上和行為上的傾聽,因此,為求師生間的有效溝通,老師應要在溝通過程中有專心傾聽的條件和技巧。

3.有效的引導:以鼓勵性和啟示性的語句來引發學生問題作更多且更有效的表達,避免漫無邊際、缺乏主題甚至溝通「短路」、流於一問一答的表面溝通。

有效的溝通須注意以下數點:

~以學生現有的能力和了解程序為引導基礎,不超越其認知和語意了解的程度。

~多使用接納性的語言,即鼓勵和啟示性的用語,儘可能避免使用批評或責備的語氣。

~以簡短的話,如「對」、「好」、「是」、「原來如此」和適當的肢體動作,如「點頭」、「目光接觸」、「身體稍微前傾表示專心、接納來鼓勵學生繼續表達」等。

~多用開放式的問句,少用封閉式的問句,亦即以「什麼」、「怎麼」、「如何」、「你的意思是…」、「根據你的經驗」……等開放引導問句來問話。

4.理性的影響:師生溝通的目的,即在以老師為主體下設法去影響學生,因此在影響的過程中應以理性為基礎。

其技巧為:

~先容忍學生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而不一開始就苛責或批評學生的是,以免影響情緒而造成溝通的短路。

~語意要明確,表達要清潔,以免對方會錯意,形成誤會或衝突。

~如果彼此有爭論,不要語帶諷刺或羞辱對方。溝通是要在彼此尊重下才能有效進行。同時,爭議時應論事不論人,更不翻舊帳,也不把事情作相關性的擴散。

 

5.態度的改變:藉由外在力量和獎懲作用或社會壓力發生效果,但以內在認知和情感作用的自動調整為佳。

其技巧有:

~允許學生質疑,並提供學生可參考的資料或文獻,以擴大其認知範圍,尤其是敏感問題。

~安排實際的生活或活動情境,如團體活動、社會服務活動,以藉由親身體驗來自動調整認知,改變態度。

~給予實際的正向模仿或認同機會。亦即老師透過實際的推力,如實際的指導、示範方法的提供,使學生有所參照、遵循,而非光說不練,流於形式上的教訓。

 

 

教師情緒管理

在班級經營中,教師掌握了重要的環節,引領著教學的進行與控制班級的氣氛;但如果教師受到太多的情緒干擾,而影響了教學的品質,打斷了教學的進行,甚或學生的人格發展,可說都是重大的負面結果。在這邊我並不是意謂著教師就不應該有情緒的發生,最主要的是,教師能夠有效的來掌控自己的情緒,適當的抒發情緒,不至因為外來的情緒,而導致教學情境受到干擾,影響教學。

一、教師情緒管理的重要性

    教師可以說是整個班級經營中的靈魂人物,教師本身的人格特質、班級管理技巧與教學技巧等,都在在影響著整個班級內學生的學習情況。然而,每個人難免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如果教師本身不能好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不但教師自己不好受,班級內的學生也會受到負面的影響。

舉個例子來說: 我的某位高職導師朋友,他至今仍對他國中的導師“耿耿於懷”。故事是這樣的:他國中三年都是同一個導師,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導師和班上同學的相處還算愉快,同學對導師所負責教授的數學吸收的程度也不錯,全班平均成績都能維持在七十分左右,算是很不錯的。然而,國三的時候,由於導師懷孕了,脾氣變的喜怒無常,常常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學生身上,造成全班的同學團結起來對抗導師的情況。而由於同學們根本就不想聽老師說話,導致全班的數學平均成績也降到不及格以下。這位老師可能是由於懷孕的生理因素,導致自己情緒的不穩定,但是她沒有辦法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不但影響了她自己的私人生活,也影響到學生的心情與學習成果。

 

二、教師情緒的來源

在張氏心理學辭典中,情緒的解釋為「1.由某種刺激所引起的個體自覺的心理失衡狀態。2.情緒狀態下,除個體會有主觀感受之外,在身體上亦隨之會有生理變化」。

    在家的時候,老師就像一般的人一樣,有老公、老婆、兒子等角色。因此在一般家庭中會發生的現象,也會發生在老師的家庭中。比如,在管教子女的時候,可能子女很不受教,因此會使父母這個角色很難做好。

    教師和他的朋友的互動,也會影響到他的情緒。比如,因為共同投資一項事業,獲得不少的利潤,可是卻因為有人覺得分配不公,結果使朋友間的感情瓦解,於是每個共同投資的人,心情都很差,有一種不信任態度產生。

    而在學校方面,影響教師情緒的人際互動因素,有與主任、校長等行政人員的相處、與同事相處的情形、來自家長、社會的期望、及教學上與同學的關係等等。來自行政系統的因素,可能會對教師的情緒有相當的影響,因為在那裡都是要求講程序、規矩,要求也就多了,如果教師碰到與其要求不符的,只好再來一次,此時老師可能氣瘋了,或許他這時可能正好有其它的急事要處理。而與同事的相處,因為是在校內,如果私底下的互動,其所造成的情緒刺激,可能就像平常與朋友相處的模式一樣,但若是公開化了,可能為了面子的問題其影響的情緒,或許會很深刻。而家長及社會的期望,對老師的壓力是在無形中產生的,若老師不能覺察這一點,可能會因為壓力的因素,對自己的情緒管理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教學的效果。最後,就教學上與同學的關係來說,如果同學上課的參與程度很高、很積極,與老師有很多互動,相信老師教學的興致也就相對提高,增進教學的效果,反之,老師的教師興致可能會低落。

 

三、教師情緒管理

(一)自我教導法

A.準備應付激怒

1.這是個難過的情境,但我知道如何處理。

2.我可以掌握得很好,我知道我可以加以控制、輕鬆的做。

3.記得,要對事不對人。

4.不用做任何爭論,我知道該怎麼做。

5.試著別把事情看太嚴重,心情放輕鬆些。

6.我會面臨什麼狀況?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7.什麼是我要做的?

8.我可以先想想幾個方法來應對。

9.輕鬆的面對,也許可以試試幽默一下。

10.如果我發現自己要動怒了,我將知道怎麼作。

11.這可能是一個容易動怒的情境,但我相信我自己。

 

B.衝突和面對

1.他又要爆發了,我不想讓他再惹我,我可以保持冷靜。

2.只要我保持冷靜,我就可以控制情境。

3.不需要證明自己,不需要做超過自己能力能所做的事。

4.不用太慌亂,想想看要怎麼做。

5.往好處想,也許情況沒有這麼不好,不要立刻下結論。

6.保持冷靜,繼續輕鬆面對。

7.想想看現在我需要做什麼。

8.他不見得是衝著我個人。

9.不錯,我似乎能夠夠稍微掌握情況了。

10.但是,我發現我有點懊惱了,我不知道我接下來該做什麼才好?

11.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做到自己該做的就可以了。

12.如果我也跟著生氣,那豈不是被操縱了。

13.他這麼容意動怒,必定是會很不快樂。

14.他所說的不用當真,我不需懷疑我自己。

15.生氣只會使自己更混亂,更沒有辦法解決事情。

 

C.因應被激起的情緒

1.我的肌肉開始繃緊了,放鬆下來,慢慢來。

2.深呼吸,讓我一點一點來處理這件事。

3.生氣是表示自己要做什麼的訊號,需要空出時間來決解問題了。

4.生氣浪費時間,面對問題更要緊。

5.他可能想激怒我,但我可以建設性的處理這件事。

6.我能感覺到我的心跳速度率及呼吸的聲音,和我臉部肌肉開始變得緊繃。

7.我知道自己即將生氣了,所以必須迴避整 理自己的情緒。

8.把爭論的焦點一個一個來考慮,不急的。

9.我是有理由覺得氣腦的,但不要被它給它給淹沒了。

10.我的胃開始抽筋了,沒關係輕鬆下來,事情沒這麼嚴重。

11.不要強求,輕鬆來看。

12.讓我們來試試雙雙方都贏的方式,可能我們雙方都對。

13.他可能想讓我生氣,我要讓他失望。

14.焦躁不安,好像沒法解覺問題,我得想想什麼辦法可以達到我的目標。

15.我不能期望別人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事。

16.生氣是可以的,但讓我試著把話說清楚。

 

D.接下來的反應

1.衝突未解決時

(1)暫時不生氣,那只會自亂陣腳。

(2)暫時忘掉這個事,不要讓它干擾自己的工作。

(3)記住,要放鬆,放鬆比生氣好處多。

(4)不要做人身攻擊,事情沒有那麼嚴重。

(5)這是不容易處理的事,需要時間及空間來緩一緩。

(6)我再想想其他辦法,或找別人討論討論,也許可以更有效。

(7)這狀況有點棘手,需要慢慢琢磨。

(8)想辦法釐清整個狀況,糾纏不清無法決解決。

(9)熟能生巧,明天會更好。

 

2.衝突解決時或應付的不錯時

(1)這件事我掌握得很好。

(2)我的情緒沒有被攪亂,這是很值得獎勵自己的。

(3)整件事我做的比以前進步一些了。

(4)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難。

(5)當我沒把事情看那麼嚴重時,情況就好多了。

(6)我真的客服了那個挑釁,而我沒那麼生氣了。

(7)如果不是我應付得宜,現在情況一定很糟糕。

(8)我已縮短了生氣的時間了,繼續加油。

 

(二)旁觀者法

當你發現自己此時此刻感受到不滿的情緒時,可以先離開現場,並依下列步驟去實行,亦可以幫自己改變情緒:

1.詳述自己在這情況中是如何感覺與行動。

2.深吸一口氣,然後跳離自己(想像自己是一個旁觀者,看著情境中的自己),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在此情境下的我想要什麼?什麼是我渴望的結果?

3.選擇一個或更多在目前的情況下有助於自己達到期望的情緒?

4.找出什麼行為是在這情緒下的自然結果,這些行為對於達成 你的期望有什麼好處?

5.想像感受到自己所選的情緒,並想想接下來哪些事情會在這種感受下產生(要確定你已考慮其他人的反應,維護了自己的 幸福,以及有效率地完成所渴望的結果)

 

 

孩子其實我懂你的心

教育上我們常談老師需要『教育愛』,而這種教育愛,實際上就是關心、瞭解、與接納學生的胸懷。若是師生間的良性互動愈頻繁,則老師就愈能透徹的瞭解學生,因而也就愈容易深入學生的「心靈」而從事「改革」。 韓愈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今日 YZ世代或e世代的新新人類而言,卻不禁令老師常嘆:「難為啊!」。原因何在?是老師跟不上時代?還是學生真的很多變?

  師大校長呂溪木在一次接受訪問中,談到我們的教育是讓學生永遠在爬峭壁,峭壁在前,而老師在後苦苦追趕,沒有迴旋的山路讓學生慢慢走,也沒有時間讓學生調整一下步伐,或停下來欣賞山間景色。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就如同對食物口味的偏好一樣,這與個人本身能力無關,純指個人的一種學習取向。此外,老師對學生的認知策略也會影響學生在班級內的學習活動,近藤邦夫(1984)採用Kelly的角色概念測驗(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抽取出老師掌握學生的認知結構,結果顯示:老師的認知架構幾乎可集中在兩個觀點上。一是「是否有學習的積極性」之類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的觀點;二是「是否遵守團體紀律」。近藤報告中認為老師自身的內部需求和內部課題表現對學生的期待有極高的相關。對應於今日升學掛帥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老師都採取課堂講說的教學方式,而且由於教師在求學歷程中,大部分是循規蹈矩的佼佼者,長久以來習慣於標準答案的教學,為人師後,自然而然以自身的經驗來教導學生,而期望學生也會有和自己一樣的成績。

 

一、了解學生的基本向度

     於是我們可以由學生的行為、情緒、求學經驗、人際關係、想法、或學習態度來了解學生。

 

二、了解學生的方法

()觀察法

參考上述了解學生的基本向度,並以卡片將學生的偶發事件記載下來(重描述而不加以評斷),等累積數次資料後,參考其他資料再綜合判斷。

()晤談法:參考學生個別談話的技巧,與學生約談,主要步驟如下:

1.接納學生情緒;讓學生有機會表達其觀點或述說他的故事。

2.運用專注、傾聽、引導、澄清、同理心等輔導技巧,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使學生產生信任。

3.協助學生情緒抒解,澄清問題,確定問題所在。

4.與學生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分析利弊,選擇可行方法。

5.鼓勵學生嘗試實行。

6.共同檢討實行成效,決定進一步解決方法。

7.對於有成效的方法予以鼓勵增強,失敗的地區予以情緒支持並檢討改變。

()問卷法:運用輔導室推薦具有輔導功能的問卷亦可收集到許多學生的資料。

()自傳

自傳是個人生活的記錄,撰寫時通常會促使個人探索自我,而且不僅要了解表面文字的敘述,更要了解隱藏於背後的態度。由自傳可以了解學生下列資料:

  1.個人成長史:含個人健康史,求學過程,主要興趣,專長,個人優點,缺點,未來生涯發展,交友情形,人生觀….等。

  2.家庭狀況:含當事人與父母,兄弟姐妹及重要親友的相處情形,家庭社經狀況,家庭對當事人的影響如父母的管教態度….等。

  3.目前生活狀況:如課業適應,生活適應,人際關係…等。

()測驗法

藉由標準化的各種測驗於輔導老師協助下了解學生人格、性向、興趣、心理健康之傾向。

()社會計量法

每位同學發給兩張白紙,一張寫下五位他最喜歡親近的同學;另一張寫下他最不喜歡的同學加以統計分析可了解班上同學的人際狀況。

()多看他一眼

每天早上到校、每節上課前、下午放學前,仔細端詳看過每個學生,從其眼神、臉上表情,可知學生的情形;需特別關心的學生,亦可藉此觀察其言行。

()給老師的悄悄話

透過週記、家庭聯絡簿、便條及信箱,建立師生溝通管道,傳達學生內心的話。做此活動之先決條件,老師須讓學生信任,並答應為學生保守秘密。

()設感謝專攔或信箱

教室裏專設一感謝欄或感謝信箱,讓學生表達對他人的謝意,教師藉此了解每位學生的生活及言行服務。此專欄有兩種做法(1)開放式:不限制誰寫,只要有互助合作事件發生,學生就可以寫。(2)半開放式:老師可規定,全班在一週內每人至少寫出一件感謝的事,達到揚善於公堂及教育學生心存感謝的教育意義。

()快樂心聲

每位學生專設一本記事本,或以週記代替,就一天或一週內自己的快樂事記錄內容表達自己的心聲。反之,亦可設「不快樂時間」或「煩惱時間」,讓學生寫出心中的困擾及煩惱事。

(十一)個別談話時間

此個別談話是指學生主動找老師。老師將某些時段開放給學生,如早自習、午休空檔,純以解決學生煩惱事,或解答課業問題為主。對談話內容老師切實保密,師生也有此默契,久而久之,學生敢將心事告訴老師,老師亦是最好的輔導者。

(十二)每天說一句話

此法可用於內向害羞的同學,透過逐步養成原理,引導學生每天由短句開始,報告出來或講給老師聽,漸漸增加語句長度。當學生有所進度時,都應給予鼓勵及肯定。

(十三)調查學生的喜好及優缺點

將學生的興趣、嗜好、最喜歡、最討厭的朋友及事物等都瞭若指掌後,要輔導學生就容易多了。此調查表可用「接句完成測驗」或老師自己設計,都可有具體成效。

 

結語

一、職業、事業與志業

教育可以是職業、事業與志業,以教育為職業,職業有起始有起伏,同時不過是為五斗米折腰的糊口工具而已﹔以教育為事業,事業有成敗,努力有止境﹔以教育為志業,則無始無終,無時無刻,心之所向,教育相隨,將教育融入了生活。學校、教學與學生是一體的,這是教育家追求的終極目標。

二、人生意義的追尋

    教育的職責就是要發現並鼓勵孩子去展開自己的才學,唯有配合自己的專長,投注於工作,應用於生活,才會有滿足感,教育人生的意義便是在於追尋在工作中自我肯定,讓自己有實現的感覺,這種實現將使人獲得極大的成功。

三、隨時隨地再開始

教育的極至是要一個人能真正的實現自己的本能,在多變的社會中保持持成穩重,去因應事務,解決教育中所面臨的問題,就像在水中悠遊的划水逐浪,面對著一波波的浪潮,此起彼落,起起伏伏,隨時隨地再出發,教育這條路也是一樣,從教學挫敗的潮浪中,奮勇再起,航向璀璨的未來。這裡請填寫 班級經營的方向....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