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學學習單 / 學習單1

北投硫穴記

三民版第二冊第六課

關於郁永河

生平大略

 ()性好遊山玩水

永河為仁和諸生(科舉時代對秀才的通稱),性好遠遊。康熙三十年(1691)入閩(今福建省)為幕(官署中辦理文書或其他事務的助理人員),在短短三、四年間即遊遍閩中山水。永河遍遊閩中之後,常以未到臺灣為憾事。

 ()受命渡臺採硫

康熙三十五年,福建省福州火藥庫發生爆炸,燬掉硝磺火藥五十餘萬斤,朝廷降旨要地方負責賠償。福建當局聞知臺灣北部出產硫磺,可製火藥,將派人前往開採。永河認為機不可失,自願受命渡臺採硫。次年正月,永河與王雲森同行,二十四日從福州出發,往南經過興化(今莆田市)、泉郡(今晉江市)等地,來到廈門候船。二月十六日登舟之後,即遇暴風雨,海舶在港口飄盪,經三日風息波平,才揚帆啟行。途經大旦門(大擔島)、金門,渡黑水溝(臺灣海峽中的一段海溝,當時航海者視為最險),二十三日到澎湖。稍事停留休息後,次日又啟碇直駛臺灣,入鹿耳門,至安平城(今臺南安平古堡)下,又橫渡至赤嵌城(今臺南赤嵌樓),當晚風惡,乃留宿舟中。二十五日,乘小舟登岸,至近岸淺水處,再改易牛車,終於登上他嚮往已久的臺灣土地

 ()沿西海岸北上

永河在臺南府城除拜會官員外,並著手準備採硫所需的物品器具,如採購和原住民交換硫土的布、煉硫用的油及大鑊(鍋子)、給工匠飲用及浴體以避硫毒的糖等,費時約四十多天。至四月七日,他在久居臺灣的同鄉顧敷公(顧氏資料請參閱注釋)陪同下,率領隨從五十五人從臺南出發,由原住民駕黃牛車循西部海岸線北上。沿途經過麻豆社(麻豆鎮)、倒咯國社(東山鄉)、諸羅山(嘉義市)、打貓社(民雄鄉)、他里務社(斗南鎮)、柴里社(斗六鎮)、大武郡社(社頭鄉)、半線社(彰化市)、大肚社(大肚鄉)、沙轆社(沙鹿鎮)、牛罵社(清水鎮)、大甲社(大甲鎮)、宛里社(苑裡鄉)、吞霄社(通霄鎮)、後壠社(後龍鎮)、中港社(竹南鎮)、竹塹社(新竹市)、南嵌社(蘆竹鄉)、八里分社(八里鄉)等許多原住民部落。在二十天的路程中,其中有四天晝夜不停前進,途中共渡過九十六條大小溪流,走過無數懸崖陡壁,穿過多少森林茂草,經常遇到餓鷹似的蚊蚋蒼蠅,炎炎烈日又曝晒其上,一路可謂極為艱苦。

 ()請原住民採硫

二十七日至八里分社後,搭乘獨木舟渡淡水河,終於抵達淡水,由淡水社長張大接待。永河託張大代為建造工寮,五天後即告完成。五月初二,永河率眾乘海舶由淡水港進入,經甘答門(今關渡),前面即為渺無涯涘的大湖(包括關渡平原、社子等地當年都在水中),行了十多里,來到新蓋好的工寮。皆依山面湖,在茂草中,共二十間茅廬。永河安頓妥當之後,即邀請包括八里分、麻少翁(士林)、內北頭(頭,也作「投」,北投)、外北頭(淡水鎮北投里)、金包里(金山)等二十三社的土官(原住民頭目)飲酒,告訴他們此行的目的,請求幫忙;並宣布以七尺布交換硫土一筐,每筐大約二百七八十斤。於是原住民相繼以獨木舟載硫土到工寮換布,工人也就開始展開提煉硫磺的工作。

 ()艱苦完成任務

初步工作似乎順利,永河也偕友人顧敷公乘獨木舟,再翻山越嶺去探察硫土產地,其過程即本教材所選的部分。但沒多久,所帶來的隨從、僕人、廚子都一一病倒,同行的王雲森也染危痢,水漿不入。永河周遭一片哀嚎呻吟之聲,無可奈何,只好用船將他們全部送回福建。顧敷公也有事赴福建,最後只剩永河和一位病僕,他還時時督促原住民及工匠,往來烈日下與深草茂林中,日不少休。至七月中旬,又遭遇颱風,茅廬被夷為平地,永河僅以身免。但他並不畏縮,雨止風息之後,命張大重建茅廬,福建又來役夫近六十人,採硫工作得以繼續進行。經過永河不斷的努力,到了十月初一,艱難的採硫任務大功告成。初四來到淡水社張大家告別,遂登舟返閩復命。途中又經歷一段曲折的水程,終於在十月十二日回到福州,重睹城市景物,恍如隔世。

文學成就

永河以一介書生,性耽遠遊,尤其自願受命來臺採硫,更是他一生中最刻骨銘心,也是最精彩的經歷。更難能可貴的,他有一枝生花妙筆,將所到之處形諸筆墨,這段東渡臺灣採硫的過程,及在臺灣所見所聞,就非常詳細確實的被記錄成            一書。

裨海紀遊分上中下三卷,是以(     )體的方式寫成,它的題材新穎,敘述條理井然,描寫細膩生動,文筆自然清新;在敘述描寫中,也經常加入作者個人的看法,夾敘夾議,如認為當時臺灣治安良好,是得力於明鄭的嚴刑峻罰;對於原住民的備受欺凌,也時時流露人道關懷。葉石濤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對本書極為推崇,他說:我以為仁和郁永河所寫的裨海紀遊,是一部臺灣鄉土文學史上永不磨滅的偉大寫實作品。本書不僅是一部非常成功的記遊散文,對研究三百年前臺灣的歷史、地理、社會、種族等,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永河善於作詩,在裨海紀遊中也常隨興將其所見發之吟詠,所以其詩寫景、記事、抒情兼而有之,富有寫實精神。其中以上卷文末所附的臺灣(      )、及下卷文末所附的土番(    ),最受人矚目。臺灣竹枝詞計有十二首,內容涵蓋臺灣的地理景物、風土民情,讀來親切有味。土番竹枝詞計有二十四首,所描寫的都是臺灣(     )族的生活習俗,刻劃栩栩如生。而可貴的是,作者在每一首竹枝詞之後,都自己作注,對了解詩意及臺灣當時情況,實有莫大幫助。

永河除裨海紀遊外,留下來的著作還有:海上紀略(以筆記形式,分則記載海外見聞,如海吼、天妃神、水仙王、琉球、日本等共九則)、番境補遺(補裨海紀遊所未記的臺灣原住民生活習俗,也是以筆記形式分則記錄)、鄭氏逸事(作者原題以清朝立場作偽鄭逸事,臺灣通史則將它改名為鄭氏紀事。本書實係為鄭成功、明 鄭參軍陳永華、及永華季女陳氏等三人作傳)、宇內形勢(描寫東南亞諸國及日本、琉球等地理位置,可見作者已具有世界觀)等。

竹枝詞起源

唐詩記(        )新竹枝詞九章序,言其貶官建平時,聞里中兒聯歌竹枝,所謂「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豔音」,是最早對竹枝詞的記載。序中乃言其貶官在建平時聽里中小兒歌詠該地聯串數首的竹枝歌謠,有吳地的地方風味,雖俚俗而卻情思宛轉。

歷來的竹枝詞,(            )為其本色,以(       )記實為體例。所謂「志土風而詳習尚」,吟詠風土正是竹枝詞的特質,故其與地域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往往於狀摹世態民情中,洋溢著鮮活的文化個性和濃厚的鄉土氣息,也因而為歷史、人文、地理等領域的研究,留下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

不少竹枝詞的作者是土生土長的在地文人,他們熟諳鄉邦掌故及當地的風俗民情;而另一些作者則是外來的觀察者,這些人對於異地的風俗更是充滿了好奇,「沿途據所見聞,兼用方言聯成絕句,隨地理風物以紀遊蹤」。故而竹枝詞對於一地歷史文化的研究,具有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郁永河裨海紀遊其書前、後分別收錄臺灣竹枝詞十二首與土番竹枝詞二十四首,即屬後者,對了解臺灣平埔族的生活習俗頗具價值。

台灣古今地名異稱

古名

今名

古名

今名

魍港

嘉義布袋虎尾寮

麻豆社

麻豆鎮

加老灣

臺南縣七股鄉

半線社

彰化市

大員

臺南市安平

竹塹社

 

堯港

高雄岡山

諸羅山社

 

打狗嶼

 

打貓社

 

雙溪口

屏東縣東港

水沙連

 

他里霧社

 

大墩

臺中市

艋舺

 

牛罵社

清水鎮

雞籠

基隆

中港社

竹南鎮

貓狸

苗栗市

八里岔社

八里鄉

形音義辨析

(一)履

ㄌㄩˇ

穿著鞋子。

渡兩小溪,皆履而涉。

 

皮厚數分,履荊刺如平地。(陳第東番記)

鞋。

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

 

(二)向

ㄒㄧㄤˋ

 

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鄭愁予錯誤)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上范仲淹詩)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曹丕典論論文)

 

(三)薄

ㄅㄛˊ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 岳陽樓記)

 

炎日薄茅上。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 訓儉示康)

 

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諸葛亮出師表)

 

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孟子萬章下)

 

(四)具

ㄐㄩˋ

才能,即體力。

顧君濟勝有具。

具備

楠之始生,已具全體。

 

具以表聞。(李密陳情表)

通「俱」,全部。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范仲淹岳陽樓記)

 

(五)惡

 

粗劣的、不好的。

風至,硫氣甚惡。

仇隙。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

罪惡。

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歐陽脩縱囚論)

醜。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老子第二章)

 

厭惡。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禮記禮運)

 

何。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

通「烏」,嘆詞。

惡!是何言也。(孟子公孫丑下)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